中醫方劑

榆葉的功效與作用

榆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榆葉暴幹為末, 談鹽水拌, 或炙或曬乾, 拌菜食之, 亦辛滑下水氣。

【拼音名】Yú Yè

【別名】榆木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榆樹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lmus pumil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落葉喬木, 樹幹端直, 高達20m。 樹皮暗灰褐色, 粗糙, 有縱溝裂;小枝柔軟, 有毛, 淺灰黃色。 葉互生, 紙質;葉柄長2-10m, 有毛;托葉早落;葉片倒卵形、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長2-8cm, 寬1.2-2.5cm, 先端銳尖或漸尖, 基部圓形或楔形, 上面暗綠色, 無毛, 下面幼時有短毛, 老時僅脈腋有毛, 邊緣具單鋸齒;側脈明顯, 9-18對。 花先葉開放,

簇年成聚傘花序, 生於去年枝的葉腋;花被針形, 4-5裂;雄蕊與花被同數, 花藥紫色;子房扁平, 1室, 花柱2。 翅果近圓形或倒卵形, 長1-1.5cm, 寬0.8-1.2cm, 光滑, 先端有缺口, 種子位於翅果中央, 與缺口相接;果柄長約2mm。 花期3-4月, 果期4-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河堤、田埂和路邊, 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長江以南多系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 葉常皺縮, 展平後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長2-8cm, 寬2-2.5cm, 上表面暗綠色, 下表面色稍淺, 葉脈明顯, 側脈9-16對, 脈腋有簇生的白色茸毛, 葉緣有單鋸齒;葉柄長0.2-1cm。 質脆, 易碎。 氣微, 味稍澀。

【化學成份】每100g含水分79g, 蛋白質6g, 脂肪0.6g, 碳水化合物9g, 粗纖維1.5g,灰分3.4g.又含氨基酸成分:賴氨酸(lysine), 組氨酸(histidine), 精氨酸(aginine),

蘇氨酸(threo-nine), 甘氨酸(glycine), 谷氨酸(glutam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纈氨酸(val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絲氨酸(serine), 脯氨酸(proline), 酪氨酸(tyrosine)。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安神;祛痰止咳。 主水腫;小便不利;石淋;尿濁;失眠;暑熱困悶;痰多咳嗽;酒(查皮)鼻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水洗。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利小便, 主石淋。

2.《本草拾遺》:消水腫。

3.《綱目》:同酸棗仁等分蜜丸, 日服, 治膽熱虛勞不眠。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