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花椒簕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Huā Jiāo Lè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Cuspidate Pricklyash

【別名】通牆虎、山花椒、見血飛、烏口簕藤、花椒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簕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scandens Bl.[Z.cuspidatum Champ.ex.Benth.]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切片曬乾。

【原形態】花椒簕 本質藤本。 莖、枝上的皮刺成水準方向或略向下彎。 奇數羽狀複葉互生, 葉軸背面的皮刺略向後彎, 刺長1-3mm;小葉柄長2-5mm;小葉片13-25片, 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4-8cm, 寬1.5-3.5cm, 先端長尾狀漸尖而略彎, 基部楔形歪斜, 全緣, 幹後墨綠色或暗黑色, 有光澤, 堅紙質。 傘房狀圓錐花序, 腋生, 長2-5cm;花單性, 4基數;萼片卵形, 長0.5mm;花瓣淡青色, 卵狀橢圓形, 長約3mm, 邊緣薄膜質;花盛開時, 雄花的雄蕊比花瓣長1-1.5倍, 退化雌蕊2叉裂;雌花通常有鱗片狀的退化雄蕊1。 成熟心皮1-4紅色至褐紅色, 表面微皺, 先端有短的喙狀尖頭。 種子近球形而略扁, 直徑4-5mm。 花期3-4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灌木叢中或村邊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枝條圓柱形, 外表棕褐色, 有向下彎曲的皮刺, 長約1mm。 奇數羽狀複葉, 小葉片13-25或部分脫落, 多為卵形、橢圓形或略成菱形, 長4-8cm, 寬1.5-3.5cm, 先端長尾狀漸尖, 略彎, 基部楔形歪斜, 上面具光澤。 葉脈下凹, 葉軸及葉脈凹溝內及中脈下部具疏短微柔毛, 無腺點, 紙質。 氣特異, 味微苦。

根圓柱形, 長短不一, 直徑1-2cm。 表面暗灰棕色, 具較密的縱溝。 質堅硬, 橫斷面栓皮暗黃棕色, 易碎, 皮部有淡棕色小點。 味微苦。

顯微鑒別 根根切面(直徑1cm):木栓層外側多剝落, 細胞徑向延長。 韌皮部外側石細胞10至數十余個成群, 斷續成環, 石細胞長圓形、三角形, 略呈分枝狀;纖維和晶纖維較少,

數個成束, 油細胞長圓形、圓形或卵圓形。 導管單個或2-5個徑向相連。

【化學成份】根皮和木部含光葉花椒堿的氯化物(nitoidinechloride), 白鮮堿(dictamine), γ-崖椒堿(γ-fagarine), 茵芋堿(skimmianine), 大葉桉亭(robustine), 單葉芸香品(haplopine), 花椒簕醇(cuspidiol),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根皮還含光葉花椒酮堿(oxynitidine), 去-N-甲基白屈菜紅堿(des-N-methyl chelery-thrine), 德卡林堿(decarine), 鵝掌揪堿(7, 8-liriodenine), 4-甲氧基-1-甲基-2-喹諾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 去-N-甲基勒(木黨)堿(des-N-methylavicine), 阿爾格花椒醯胺(arnottianamide), 異阿爾洛花椒醯胺(isoarnottianamide), 二氫-對-香豆醇(dihydro-p-coumaryl alcohol)。 薄層色譜表明本品含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鑒別】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g, 加乙醇回流提取30min, 濾過, 濾波濃縮至幹, 以10%鹽酸溶解, 濾過, 酸水液鹼化, 以氯仿提取, 回收氯仿至成2ml, 作供試品溶液。 另取茵芋堿, 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lmg的對照溶液。 取上述兩種溶液各約10μl點於同一矽膠H-0.3%CMC板上, 以氫仿-丙酮-甲醇-甲酸(14:1:1:1)展開,

展距lOcm。 取出晾乾, 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 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光藍色斑點。

【性味】辛;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痛。 主脘腹瘀滯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外用:適量, 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