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山莨菪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ān Lànɡ Dànɡ

【別名】唐古特東莨菪、藏茄、樟柳怪、唐傳那保

【來源】為茄科東莨菪屬植物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 Maxim.[Anisodus tanguticus (maxim.) Pasch.], 以根入藥。 秋、冬採集, 洗淨去外皮, 切片曬乾備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達1米。 根肥大, 長圓錐形, 黃褐色。 莖直立, 多數叢生。 單葉互生;葉柄粗壯。 夏季開花, 花單生於葉腋, 花梗粗壯, 花冠鐘形, 紫紅棕色。 朔果包圍於膨大宿萼中, 果梗粗壯, 木質, 徑達2毫米, 宿萼長方鐘形, 萼棱粗大凸起, 脈網明顯。 種子多數, 棕褐色, 扁圓形。

【毒性】山莨菪中毒時可見:口渴, 咽喉灼熱, 吞咽困難, 皮膚乾熱潮紅, 瞳孔散大, 視物模糊, 興奮, 煩躁不安, 說胡話,

脈搏速等症狀, 甚至發生痙攣, 呼吸中樞麻痹死亡。 解救方法:洗胃(用高錳酸鉀3.6g溶于9升水中, 或用0.5%鞣酸溶液), 或給予催吐劑(中毒早期, 患者未能將毒物全部吐出之前進行);導瀉;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飲糖水或經脈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芸香堿0.01克, 半小時一次, 至口腔轉濕潤為止。 對症治療:有煩躁或痙攣可用鎮靜劑(如水合氯醛, 巴比妥, 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樞抑制時可用呼吸興奮劑並飽暖;必要時給氧或人工呼吸。

【性味】苦、辛, 溫。 有大毒。

【功能主治】鎮痛解痙, 活血去瘀, 止血生肌。 用於潰瘍病, 急、慢性胃腸炎, 胃腸神經功能症, 膽道蛔蟲症, 膽結石, 跌打損傷, 骨折, 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2分;外用適量, 研粉撒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

【注意】有大毒。 忌酸冷, 豆類。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