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心理亞健康”現象(1)

現在的專家們已經不可否認, 在健康的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一個頗為廣泛的過渡, 正好比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所說的那種醒覺和半覺醒的中間狀態。 在半醒半睡或似醒非睡中, 人是怎樣思維的, 又怎樣表達他的情緒?也許這要決定于“黑”“白”兩道各占的比例而定了。

心理健康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於是不健康和亞健康的標準就更模糊起來。 許多心理障礙者, 你不說出來感受, 幾乎無人會認為你有問題, 理解你病了。 至於焦慮、抑鬱、恐怖和疑病, 這些內心的活動, 通過故作鎮靜, 會遮掩過去。

不過如今試圖隱蔽的人已經不多了, 君不聞見面就談“活太累了”的嗎?

曾經有一度風行一種“文化”上面寫著:“我好煩, 別理我!”其實誰會理他?只是那類人的一種投射心理, 希望人們去注意他, 理他乃至關心理解他一下罷了, 由於換來的大多是“無聊”, 所以便不風行穿這種衫了。 即便心理亞健康者比比皆是, 可沒有人敢於在人前去看心理醫生。 那不等於有所暴露嗎?你會錄用一個心理有病的人嗎, 說出去北都找不到!這就是文明發展的一大壁壘, 不打破這一壁壘, 想把心理衛生運動推進一步, 讓人人都享有心理衛生保健的日子, 不論是遙遙無期, 起碼也還遠著呢!

不久前有本刊物登載了一篇《著名心理醫生的心理誤解》的文章,

內容是論這位元享有名的心理醫生, 自己連老婆都保不住, 結了三次婚, 全離了, 他又在諮詢的“病人”之中找了一個, 言外之意, 這第四個太太也保不住。 這位醫生是進入了誤區, 是位心理亞健康人不過份, 由此可見神仙難免心理不出問題。 不過亞健康醫生照樣能替別人解決疑難困事。 當局則迷, 旁觀自然則清。 他看自己迷忽, 看人就除外, 因此他照當他的心理醫生, 大不了就去求教別的心理醫生罷了, 自古就有不恥下問的老話, 對心理醫生也不例外。

如今大批人群被各色各樣的保健用品所迷惑, 目的是為了軀體健康, 但在發達國家中, 消費量最大的還是各種抗生素藥和抗抑鬱藥。 估計要不了十年二十年, 我們的社會要求也會以保健品轉到精神藥物來。

“心理亞健康”現象正在蔓延, 其危害不言而諭, 但對整個社會文明發展來說, 仍然“利大於弊”, 因為沒有這樣一個進程, 就很難把人們從傳統中解放出來;沒有壓力, 沒有衝突就談不到變化與更新。 應當說亞健康現象是變化與更新的產物, 起碼它標誌著新的競爭已經開始!

(實習編輯:鄭燕君)

相關閱讀: 年輕時須要做好十件事看看30歲女人的成熟美當遭遇自己無法突破的極限關心朋友別過分 網友評論: 已有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