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女性隱秘憂傷
作為心理學愛好者, 我在書店裡看到近期上櫃的新書《隱秘的憂傷———導致女性憂鬱的關係模式》, 很自然地拿了起來。 翻了幾頁, 便決定買回家學習。 該書的作者ValerieE.Whiffen博士, 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有近二十年的心理學教學、科研和門診實踐。 專長於女性憂鬱症或一方為憂鬱症患者的夫妻(或情侶)的心理治療。 Whiffen有眾多學術著述。 她的研究興趣為性別和憂鬱症的關係。 目前正在進行一項考查人際關係與女性憂鬱症的關係的長期研究課題。 Whiffen的研究令我很感興趣。
從統計報導來看, 女性患憂鬱症的比例遠高於男性。
Whiffen在書中用她門診實踐的三個真實案例, 貫穿全書來解析人際關係問題是如何導致女性憂鬱的。 當然, 她所描述的物件都已被隱去了姓名、真實身份和重要形體特徵。 書中不僅提出問題和解析, 還在每章結束前, 列出問題讓讀者就該章節的主要觀點作自我檢討, 按她就核心問題提出的思考方式和建議進行實踐。
食欲變化(或增, 或減);
體重變化(或增或減);
犯困;
失眠(不能入睡或半夜醒來, 或過早醒來);
虛弱;
感覺缺乏休息, 焦慮或情緒極度低落;
不能集中精力, 猶豫不決, 易受干擾;
絕望, 對未來消極悲觀;
自我否定;
自責自怨;
對過去喜歡做的事情失去興趣;
想死, 並設想自殺的方式。
想來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能對上幾條。 但專業診斷標準是:如果一個人連續兩周以上、每天都有上述症狀中的幾項, 就可確診患上憂鬱症。
性別的角色, 社會家庭教育的結果, 塑造了女性的性別角色感。 她們認同自己生活的重心是主內,
常聽到人說, 憂鬱症跟生理有關。 特別是女性中經前綜合征和產後憂鬱症的患者比例很高, 有說法是跟女性荷爾蒙水準有關, 但該書作者說這種說法是沒有統計研究材料支持的。
生活狀態的轉變, 是導致女性憂鬱症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男女兒童患憂鬱症的比例是大致一樣的, 但月經初潮後, 女性患憂鬱症的幾率大增。 這是重大角色變化帶來的結果。 結婚, 生子, 更年期, 都是巨大的變化階段。 已婚女性患憂鬱症比例也較未婚女性高。 離婚, 感情出現問題的女性也是高危人群。
而這一切都回到心理學的基本面:你的成長史。 你來自什麼家庭?你是如何長大的?你的父母是什麼人?
這書越讀越令人緊張, 一個人的童年太要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