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到了!別錯過冬病夏治的機會
編者的話:伏天是陽氣生髮之時, 最宜扶養陽氣。 近年來, 各大中醫醫院都在積極推動冬病夏治的診療理念, 很多養生機構也紛紛開展五花八門的服務專案。 有關冬病夏治, 人們從好奇到瞭解, 從追捧到疑惑。 今天, 我們就讀者關心的問題, 邀請權威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2018, 伏天到了
別錯過冬病夏治的機會
1.冬病為何要夏治更有效?
冬病夏治是中醫的一種特色療法, 以《黃帝內經》之“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為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 人與自然界是整體, 人應順時養生。 歷代醫家多認為“諸病陽受損為先”, 因而冬病夏治“扶陽”被中醫界廣泛認可,
2.只能治療咳嗽嗎?
很多人以為冬病夏治多是治療咳嗽等內科病。 這是因為, 在冬病夏治範疇中, 涉及內科疾病較多, 占30%~40%, 比如哮喘、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其實, 一些耳鼻喉科、婦科及骨科等疾病都適用, 比如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痛經、慢性盆腔炎、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 凡是在冬季寒冷時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都適合冬病夏治, 不僅可以治療陳年舊疾, 還能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3.只有三伏貼一種療法?
不少人常把冬病夏治和三伏貼畫等號。 其實,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 除了穴位貼敷, 還包括針刺、艾灸、拔罐、刮痧、中藥內服、中藥藥浴等, 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時, 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 能達到益氣溫陽、散寒通絡的目的。
4.人人都能做嗎?
冬病幾乎人人都有, 比如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 容易中風、腦梗的人群。 健康人群也可通過冬病夏治達到防病目的, 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一定要先辨證, 看是否屬於虛寒, 如果是熱證, 效果則適得其反。 呼吸病患者大部分屬於虛寒型, 多有打噴嚏、流清涕、咳白痰、怕冷等症狀, 適合冬病夏治, 咳黃痰、流黃涕、面紅目赤、常口幹口渴的體熱患者就不適合。
5.一般使用哪幾類中藥?
冬病夏治通常選用具有辛溫、溫陽、逐痰、祛寒功效的中藥, 在特定穴位進行貼敷等治療, 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 起到清宣肺氣、健脾益腎、化痰平喘、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同時可調動人體潛能、激發正氣、抵抗外邪、預防疾病。
6.貼敷在哪些部位效果好?
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穴位可治療不同疾病。 貼敷在肺俞、心俞、脾俞、腎俞等穴位, 可產生較為普遍的防病效果。 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 可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裡等穴位治療胃痛 。
7.為什麼至少連貼3年?
冬病夏治應從入伏那天開始治療。 比如三伏貼, 應在每伏前3天連續貼敷, 一天中上午陽氣初升, 此時貼敷效果最佳, 三伏為一個療程, 需要至少連續貼敷3年。 一些抱著試試看態度到醫院嘗試貼敷的患者, 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就放棄, 容易使疾病遷延難愈, 不可取。
8.提前要做哪些準備?
應穿著寬鬆、舒適的深色純棉衣服, 以免藥膏沾染, 難以清洗。 貼敷前用生薑擦拭穴位局部皮膚, 有利於藥物吸收與滲透。
9.能去養生館治療嗎?
近年來, 中醫“無病先防, 未病養生”的觀念深入人心, 一些養生館、美容院也在拔罐、艾灸、刮痧、按摩等基礎上, 推出“冬病夏治”服務。 實際上, 冬病夏治對機構的診療水準有一定要求, 部分處置方式還涉及醫療行為, 一般機構不宜開展。 目前, 國內有些養生機構資質不明、醫師水準不均衡等問題較為突出, 在這些地方接受服務存在一定風險, 建議患者還是要到正規中醫醫院接受診療。
10.生活起居注意啥?
自2015年至今年, 三伏天均包含閏二伏, 即初伏10天, 中伏20天, 末伏10天, 共40天。 時間長, 大家在冬病夏治期間更應注意。 三伏酷暑, 濕熱難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