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大視野:鼠疫病毒的發現

1894年, 在香港發生淋巴腺鼠疫期間, 北裡柴三郎奉命於5月, 偕青山胤通等人赴疫區開展實地調查, 並於6月與瑞士細菌學家亞歷山大-恩米爾-約翰·耶爾森各自分離出了這種疾病的致病因數-鼠疫桿菌。

什麼是鼠疫桿菌

鼠疫桿菌屬於耶爾森氏菌屬(Yersina)。 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 也是帝國主義使用的致死性細菌戰劑。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 顯示兩端濃染, 有莢膜。 鼠疫桿菌為需氧及兼性厭氧菌, 而且對外界抵抗力強, 在寒冷、潮濕的條件下, 不易死亡。

免疫性

人體對鼠疫桿菌無天然免疫力, 容易感染。 患過鼠疫病癒者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 很少再次感染。

引發病症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 也叫做黑死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鼠疫桿菌侵入皮膚後, 靠莢膜、V/W抗原吞噬細胞吞噬, 先有局部繁殖, 隨後又靠透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 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 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 淋巴結裡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 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症和嚴重中毒症狀。 脾、肝、肺、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 病菌播及肺部, 發生繼發性肺鼠疫。 病菌如直接經呼吸道吸入, 則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組織繁殖。 繼而播及肺部,

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在原發性肺鼠疫基礎上, 病菌侵入血流, 又形成敗血症, 稱繼發性敗血型鼠疫。 少數感染極嚴重者, 病菌迅速直接入血, 並在其中繁殖, 稱原發性敗血型鼠疫, 病死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