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過度糾結可能是心理亞健康

“手機買蘋果6, 還是蘋果6PLUS?”

“出門穿裙子還是褲子好?”

“今天中午吃飯還是吃面?”

……

在生活中, 你一定也有過這樣或那樣的糾結。 小到吃飯穿衣, 大到讀書就業, 從若干個選項中最後選定一個, 自然會經歷一番權衡比較, 也難免出現猶豫, 這本是平常事。 不過, 如果這種情形反復上演, 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舉棋不定, 長時間無法決斷, 或是無論選了哪一項事後都會懊惱後悔, 因此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節奏, 那就要當心了。

從心理學上來講, 這稱得上是一種“選擇困難症”。 有人把這種症狀, 和時下人們已經認識比較多的“拖延症”與“強迫症”,

一起戲稱為現代生活壓力下的“三大頑症”。

難以做決定, 還真挺常見的。 今日下沙的微友鄧小姐, 就在“神吐槽”欄目裡求助:誰來幫幫我, 這套床單, 選格子的好, 還是條紋的好?

鄧小姐算是一位網購達人, “不用出家門就可以買到相對價廉物美的東西, 很方便啊。 ”可是, 伴隨著這種便捷, 煩惱也隨之而來。 前幾天, 她想買一套床單, 網站上輸入“床上用品”四個字, 立刻跳出了10000多個相關產品, 海量資訊讓她看花了眼, 更別說如何選出一款適合自己的床單了。 “對著電腦看了好幾天, 選來選去就是選不好。 ”

鄧小姐十分清楚, “做選擇”對自己來說, 是一項很艱難的任務。 之前讀書, 學校專業是爸媽幫著挑的;畢業找工作,

是家裡親戚幫忙介紹的;現在租住的房子, 是大學同學定下來之後, 她跟著合租的;上次國慶假期本來想選個地方去玩, 一直到假期過半還沒選定。 “就連逛街買衣服, 我也從來不是一個人去, 必須拽著至少一個小姐妹, 幫我下決定, 買還是不買, 買這件還是買那件。 ”

“我朋友都說, 我這是嚴重的‘選擇困難症’, 她們已經習慣了我做什麼事情都在那裡猶豫來猶豫去, 大家集體活動也不再徵求我的意見, 反正我也給不出意見……”

說起鄧小姐的情況, 杭城某心理諮詢室醫生劉澤認為, 一方面不必過於煩惱, 另一方面還是要積極面對, 做好心理建設。

“選擇困難, 折射出的是不夠自信、逃避責任的心理, 害怕承擔選擇的後果。 這可能和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等都有關係。

一般來講, 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疾病, 而是把它當做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態來對待。 ”劉醫生打比方說, 面對選擇總是無所適從的人, 就好像腦袋裡隨時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樣, 互相都占不了上風;這時如果身邊有其他人願意給出意見, 就會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 把選擇的壓力甩給別人。

“出現選擇困難的人, 一般還會伴隨著有一些其他心理亞健康的狀況。 比如說並不瞭解自己, 不知道自己喜歡或者討厭什麼。 因為不夠瞭解, 內心就很容易產生衝突, 最後會因為把握不了內心的真正需求而難受不已。 ”劉醫生進一步解釋說。

現在, 鄧小姐急於知道的, 是克服選擇困難症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劉醫生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 選擇困難的人, 一般比較缺乏安全感, 害怕失敗, 家人朋友一定要多給予他們鼓勵, 少打擊少否定, 避免讓情況越來越嚴重。

此外, 還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自問自答”法, 比如說常常和自己對話, 類似“為什麼要買高跟鞋, 因為家裡都是平底鞋”, 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擺脫選擇困難時的困頓。

“當然最重要的, 還是要瞭解自己, 建立自信。 先是堅定地接受一種選擇;當選擇完成後, 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 不要去比來比去患得患失。 ”劉醫生說, 這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的心理暗示, 可以通過不斷重複這樣的暗示, 逐漸走出選擇障礙陰影。

在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時, 還可以採用對比優劣的方式來進行選擇,

例如列出兩項表格, 把需要做出選擇的選項的優點和缺點分別列出來, 這樣清晰能看到對比, 比較容易做出選擇。

最後, 加強自身的安全感。 “盡可能改善自己與身邊人、尤其是與父母家人之間的情感關係, 並從中學會欣賞自己。 ”劉醫師說, 親密關係的改善和安全感的增強, 都可以緩和心理壓力, 改善心理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