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椿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椿, 《新修本草》始著錄, 謂:椿、樗(臭椿)二樹, 形相似, 樗木疏, 椿木實。 《綱目》載:椿、樗、栲, 乃一木三種也。 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 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

其葉臭惡, 歉年人或採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 木亦虛大, 梓人亦或用之, 然爪之如腐朽, 故古人似為不材之木, 不似椿木堅實可入棟樑也。 《植物名實圖考》謂:椿, 即香椿。 葉甘可茹, 木理紅實, 俗名紅椿。 綜上記述, 古代所謂的椿, 即指現楝科植物香

【拼音名】Chūn Bái Pí

【別名】香椿皮、椿皮、春顛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樹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幹皮可從樹上剝下, 鮮用或曬乾;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刮去外面黑皮, 以木捶輕捶之, 使皮部與木質部分離, 再行剝取, 並宜仰面曬乾, 以免發黴發黑, 亦可鮮用。

【原形態】香椿 葉喬木, 高達16m。 樹皮暗褐色, 成片狀剝落, 小枝有時具柔毛。 偶數羽狀複葉互生,

長25-50cm, 有特殊氣味;葉柄紅色, 基部肥大;小葉8-10對, 小葉柄長5-10mm;葉片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 長8-15cm, 寬2-4cm, 先端尖, 基部偏斜, 圓或闊楔形, 全緣或有疏鋸齒, 上面深綠色, 無毛, 下面色淡, 葉脈或脈間有長束毛, 花小, 兩性, 圓錐花序頂生;花芳香;花萼短小, 5裂;花瓣5, 白色, 卵狀橢圓形;退化雄蕊5, 與5枚發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 5室, 花盤遠較子房為短。 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 長約2.5cm, 先端開裂為5瓣。 種子橢圓形, 一端有翅。 花期5-6月, 果期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栽培於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後、村邊、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半捲筒狀或片狀, 厚0.2-0.6cm。 外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 有縱紋及裂隙, 有的可見圓形細小皮孔。

內表面棕色, 有細縱紋。 質堅硬, 斷面纖維性, 呈層狀。 有香氣, 味淡。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細胞10餘列, 呈紅棕色。 皮層較薄, 由數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 內側散有成束的纖維, 纖維壁增厚呈層紋狀, 微木化。 韌皮部較寬, 韌皮纖維數個成束, 斷續排列成環狀, 壁略呈層紋狀增厚, 木化;射線寬2-5列細胞。 皮層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簇晶。

粉末特徵:淡紅棕色。 ①纖維甚多, 直徑10-40μm, 壁厚, 有的呈波浪形, 木化;孔溝明顯, 層紋有的明顯, 有的與草酸鈣方晶、簇晶形成晶纖維。 ②草酸鈣方晶, 直徑5-35μm。 ③草酸鈣簇晶較多, 直徑5-37μm, 存在於薄壁細胞內或散在。 有的薄壁細胞內含點狀紅棕色物質。

【性味】苦;澀;微寒

【歸經】大腸;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澀腸;止血;止帶;殺蟲。

主泄瀉;痢疾;腸風便血;崩漏;帶下;蛔蟲病;絲蟲病;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注意】瀉痢初起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可用, 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 以其徒燥故也。 凡滯下積氣未盡者, 亦不直遽用。

【附方】椿, 《夏書》作杶, 《左傳》作橁, 《山海經》作櫄。 按春字古代作旾。 《說文》屯象草木之初生。 從日作屯(春), 會意兼形聲。 故從木作杶, 即今椿字。 段注:橁, 非即杶字也。 《五經文字》謂與杶同物異名。 櫄, 《說文》:杶, 或從熏。 《急就篇》顏師古注:椿字或作櫄。 而熏字又同薰, 《文選》李善注:薰, 香氣也。 可見以櫄為名, 則與其嫩葉氣香有關, 故又稱香椿。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