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小暑養生:平心靜氣 少動多靜 防“暑濕”傷人

編者按: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7月7日迎來今年的“小暑”節氣, 這意味著極端炎熱天氣開始襲來。 此時該如何調理養生呢?今天, 我們就跟大家聊聊小暑養生的那些事兒。

【飲食篇】

清淡飲食 也別丟了蛋白質

小暑前後, 氣溫動輒就會在35攝氏度上下。 人在攝入食物時, 也會增加體內的熱量。 夏天如果膳食中魚肉蛋這類蛋白質食物攝入過多, 就會感覺更加燥熱難受。 多吃蛋白質含量低的蔬菜水果, 更有利於讓人感覺清爽。 北方地區夏季多幹熱, 不需要大量排汗抗潮, 所以也不需要吃很多辣椒之類的香辛料。

飲食調味以清淡為好。 否則, 不僅身體經常感覺燥熱, 還容易出現皮膚油膩、生痘長瘡之類的麻煩。

但是, 夏天也不能因為貪圖涼爽, 只吃水果和涼粉、涼皮, 不吃含蛋白質的食物。 女性每天應保證60克蛋白質的攝入, 男性應保證每天65克蛋白質的攝入量。 【詳細】

小暑黃鱔賽人參

老話說, “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 自水底的美味——黃鱔, 眼下食用正當時。 民間素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黃鱔最滋補。 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 蛋白質含量較高, 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 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 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詳細】

伏羊一碗湯, 不用開藥方

所謂“伏羊”, 即入伏以後的羊肉。 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

民間有“喝上伏羊一碗湯, 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入伏喝羊肉湯是以食為療的一大創舉。 羊經過冬春兩季的滋養, 膘肥肉嫩, 其肉燉出的湯味醇、膻味小。 夏日濕熱, 人們食欲減退, 在此時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湯, 可使人胃口大開, 增強食欲。 食後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 渾身毛孔通透, 五臟六腑的濕熱、寒氣、毒素隨著汗液排出體外, 身體內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

頭伏餃子二伏面

“頭伏餃子二伏面, 三伏烙餅攤雞蛋”, 這種民間傳統的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 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 伏日人們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謂之苦夏, 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東晉史家孫盛撰《魏氏春秋》說:“伏日食湯餅, 取巾拭汗, 面色皎然。 ”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還有的地方有小暑節氣吃藕的習慣。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 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 適合夏天食用。 鮮藕以小火煨爛, 切片後加適量蜂蜜, 可隨意食用, 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 可治血虛失眠。 另外, 小暑時應多吃炒綠豆芽, 它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詳細】

來碗山楂、荷葉茶飲

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 是進入長夏的第一個節氣。 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門診主治中醫師高三德介紹, 長夏在五臟屬脾, 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 脾最怕濕邪來犯。 他建議,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 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 或甜或咸, 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 但是不要過量, 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此外, 還可以用山楂、荷葉代茶飲。 先將山楂切片曬乾, 如煎水每次用15-30克, 荷葉曬乾, 每次用10克, 煎好後去渣代茶飲。 中醫認為夏天屬心, 長夏歸脾, 宜養心健脾, 山楂荷葉代茶飲, 味酸氣香, 有清熱解暑, 健脾開胃, 強心降脂的功效, 特別適宜心脾兩虛, 淤血阻絡的人群。 【詳細】

【養生篇】

晝長夜短 起居宜午休

因為天氣炎熱、夏日晝長夜短、大部分人會晚睡早起, 所以在起居方面, 人們中午時候可以適當休息, 幫助自身恢復身體疲勞。 不過也要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

以順應陽氣的充盛, 利於氣血的運行, 振奮精神。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于國泳提示稱, 為了避免中暑, 小暑時節人們應注意防曬、經常洗澡、勤換衣物, 這樣可以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洩。 需要注意的是, 人們在出汗以後不要立即洗澡, 正所謂“汗出不見濕”, 若“汗出見濕, 乃生痤瘡”。 【詳細】

外熱須內“冷” 心靜體自涼

中醫“四季養生”理論認為, 夏屬火, 通心。 夏季氣溫增高, 人們容易緊張、煩躁、心火過旺, 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 在夏季容易在情緒激動或過勞的狀態下, 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導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礙, 血壓升高甚至猝死。 所以, 夏季的養生尤其要護養心臟。

心是供應人體氣血的樞紐, 也可以說是人體最累的器官。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 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繫、互相影響。 在情緒波動時, 人體會因為精神上的負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 因此, 夏季應多做制怒平和的自我調節。 【詳細】

平心靜氣 少動多靜

平心靜氣:中醫講究心傷則心跳神蕩, 精神渙散, 甚則精神失常等。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 心神受損則必涉及其他臟腑。 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子就是這個道理, 應平心靜氣, 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少動多靜:炎炎夏季, 驕陽普照, 地熱蒸騰, 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 養生也宜側重于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 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詳細】

【注意事項】

小暑要防“暑濕”傷人

小暑時節已入盛夏,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為自然界的六氣之一,若暑熱太過,起居不慎,暑氣亦會傷人。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成傑輝指出,暑濕偏盛是小暑時期的氣候特點,此時養生重點為消暑寧心,去濕健脾。

小暑時節炎熱高溫,常常容易中暑。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暴曬或高熱密閉環境下工作造成;而陰暑是由於夏月不恰當的乘涼、飲冷、寒邪侵襲人體肌表或內臟而發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陰暑。

預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過度貪涼,不要在樹蔭底、屋簷下、過道裡乘涼時間過長,空調房間溫度不宜過低,睡眠時不要讓電扇或空調風口對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飲進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陰暑者可服藿香正氣丸,能解暑化濕;胃腸受寒,可飲生薑紅糖水溫中和胃;關節冷痛可進行關節熱敷,適量飲用紅酒、米酒以溫經通絡。若病情複雜、外寒內熱或虛實夾雜者,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詳細】

穿淺色衣服 清涼油等隨身攜帶

盛夏時節,如何預防中暑的發生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提醒說,外出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並注意適當休息,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最好隨身攜帶;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食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苦瓜、桃、草莓、番茄、黃瓜等。【詳細】

此時,人們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詳細】

【注意事項】

小暑要防“暑濕”傷人

小暑時節已入盛夏,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為自然界的六氣之一,若暑熱太過,起居不慎,暑氣亦會傷人。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成傑輝指出,暑濕偏盛是小暑時期的氣候特點,此時養生重點為消暑寧心,去濕健脾。

小暑時節炎熱高溫,常常容易中暑。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在陽光下暴曬或高熱密閉環境下工作造成;而陰暑是由於夏月不恰當的乘涼、飲冷、寒邪侵襲人體肌表或內臟而發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陰暑。

預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過度貪涼,不要在樹蔭底、屋簷下、過道裡乘涼時間過長,空調房間溫度不宜過低,睡眠時不要讓電扇或空調風口對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飲進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陰暑者可服藿香正氣丸,能解暑化濕;胃腸受寒,可飲生薑紅糖水溫中和胃;關節冷痛可進行關節熱敷,適量飲用紅酒、米酒以溫經通絡。若病情複雜、外寒內熱或虛實夾雜者,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詳細】

穿淺色衣服 清涼油等隨身攜帶

盛夏時節,如何預防中暑的發生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提醒說,外出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並注意適當休息,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最好隨身攜帶;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食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苦瓜、桃、草莓、番茄、黃瓜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