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進行高血壓防治的四大誤區
目前全國有高血壓患者1.3億人, 占人口總數的10%左右。 然而, 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 存在著不少誤區。
1.降血壓的藥都是理想藥
降壓不是評定藥物療效的唯一標準, 也不是治療高血壓的唯一目的。 降壓同時還能保護靶器官, 無明顯不良反應, 不影響脂質代謝和糖代謝, 這類藥物適合長期服用, 才是最理想的藥物。 除此以外, 還要能壓制與高血壓有協同危害的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目前唯一同時治療高血壓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依葉片已經上市。
2.降壓越快、越低, 就越好越安全
血壓下降過快、過低, 易發生腦缺血、體位性低血壓。
倘若病人臨睡前服了降壓藥, 2小時也正是藥物的高濃度期, 可導致血壓明顯下降, 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而使病人發生致命性腦血管問題。 因此, 按人類生物鐘用藥, 即上午9~10時、下午14~15時各用一次降壓藥更為安全有效。
3.血壓降至正常就是治癒
有患者當血壓降至正常以後就認為已經治癒而停止治療, 結果血壓又復發, 這樣治療, 對身體非常不利。
可依據患者不同病情靈活選藥的具體化階梯治療方案,
4.自我感覺良好就不需要治療
因為老年人有生理性退變, 對高血壓的應激反應不及時, 其自覺症狀不明顯, 自我感覺良好就自動停藥且不再檢查, 直到發生嚴重的靶器官損傷(腦中風、高血壓腎病、心肌梗塞等)。 因此, 自行停止治療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