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養性之道 常欲小勞

中醫提倡養生, 百姓重視養生。 可是很多人都片面的認為養生就是要吃得好, 其實則不然。 當然飲食很重要, 但不是養生的唯一途徑。 養性之道, 常欲小勞, 養生專家如是說。

孫思邈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學家, 他常以“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來比喻, 提出“養性之道, 常欲小勞”。 “小勞”就是適度勞動。 孫思邈年輕時常常荷鋤挎簍, 步入深山老林采藥。 直到晚年, 他仍然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盡管他“幼遭風冷, 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家產”, 體質孱弱, 但最終仍享102歲的高壽, 且建樹頗豐。

古今中外的壽星, 大多是勤于“小勞”的實踐者。 有人對新疆地區部分長壽者進行調查, 發現73%的壽星都是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 廣西巴馬地區的90歲以上的老人, 幾乎全是體力勞動者。 日本對一些百歲以上老人的調查也發現, 有半數在75歲時, 1/3在80~84歲時仍沒有中斷體力勞動。 至于腦力勞動者中的壽星,

也幾乎無不熱愛勞動或喜好運動。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農夫小民, 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 此何其故也?夫風霜雨露寒暑之變, 此疾之所由生也。 農夫小民, 盛夏力作, 而窮冬暴露, 其筋骸之所沖犯, 肌膚之所浸漬, 經霜露而狎風雨, 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今王公大人處于重屋之下, 出則乘輿, 風則襲裘, 雨則御蓋, 凡所慮患之具莫不備至。 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 小不如意, 則寒暑入之矣。 是故養生者, 使之能逸而能勞, 然后可以剛健強力, 涉險而不傷。 ”

我國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壽命不足40歲, 盡管他們的死因很多, 但終年養尊處優, 出輿入輦、不勞而獲, 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

現代人的體力勞動日趨減少, 勞動強度亦大大降低。 過于安逸少動, 致使機體各系統、器官的功能降低, 免疫力下降, 導致種種疾病的發生。 人們把一些體態肥胖, 四肢疲軟, 易患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 稱為“現代閑逸病”患者。 不少專家認為, 消除“現代閑逸病”的方法就是“勤”, 不可忽視勞動的健身作用, 要勤于參加各種生產勞動或體育鍛煉, 以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

勞動為什么有助于健康長壽呢?首先, 勞動能運動形體、流暢氣血、鍛煉筋骨, 起到調節精神的作用。 經常勞動, 可以促進飲食的消化, 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 改善心肌的營養和新陳代謝, 增強神經、肌肉的彈性和張力。 其次, 體力勞動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步入中年之后, 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體的組織器官都會出現老化。 經常勞動的人, 因“用進廢退”, 可增加肌肉的新陳代謝, 減慢生理性萎縮, 從而有效地防止或延遲關節僵直、骨質疏松等衰老現象的發生, 為健康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尤其對于中老年人來說, 以“常欲小勞”適可而止為宜。

養生之道, 常欲小勞。 這是經過實踐證明的, 也是值得我們提倡與學習的。 當然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再去下地種田似乎也是不太可能, 但是您可以在家種種花草, 這都是勞動。 不過文章頁提到了, 中老人朋友, 日常中的常欲小勞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