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發表中國科學家研究:嚴重霧霾顯著提高心肺疾病死亡率
3月14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在BMJ雜誌發表了對我國38個特大城市粗顆粒空氣污染物(PM10)的研究, 資料發現, PM10的平均濃度每升高10 μg/m3, 將使居民總死亡率升高0.44%, 其中心肺疾病患者面臨更大風險。
此前, 這個研究團隊對細顆粒物(PM2.5)短期暴露對居民死亡的影響也進行了相關研究, 其結果發表在《美國呼吸系統和重症護理醫學雜誌》。 這項研究分析了我國272個城市每日PM2.5污染水準波動與居民每日各病因死亡率的關聯。 結果顯示: PM2.5的平均濃度每升高10μg/m3, 將使居民總死亡率升高0.22%, 對心血管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風險更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李克強總理指出, 2017年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但由於相關監測資料與研究的不足,
PM10控制得當可避免數十萬人過早死亡
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通常被稱為PM10, 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 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毫克數表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殷鵬研究員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何國俊教授、美國波爾州立大學教授樊茂勇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 在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間, 38個特大城市日均PM10濃度為92.9μg/m3, 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空氣品質安全標準20μg/m3。
在此之前,
周脈耕團隊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國38個特大城市每日PM10污染水準波動與居民每日主要病因死亡率的關聯。 結果顯示:在全國平均水準, PM10的平均濃度每升高10 μg/m3, 將使居民總死亡率升高0.44%, 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升高0.62%,
此外, PM10與日死亡率的關聯強度在不同人群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並表現為女性高於男性,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高於其他年齡組人群。
這項研究最後指出, 如果PM10濃度能夠控制在WHO水準, 每年可避免30萬人過早死亡。
PM2.5長期暴露風險急需關注
這個研究團隊另一項關於PM2.5的研究則指向了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 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空氣懸浮顆粒物, 是我國最重要的大氣污染物, 其健康危害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我國自2013年1月起在全國範圍內有步驟地開展了PM2.5的系統性監測, 至2015年12月監測網路已覆蓋了我國絕大部分城市。
該文采用國際認可的時間序列方法, 分析了我國272個城市每日PM2.5污染水準波動與居民每日各病因死亡率的關聯。 結果顯示:在全國平均水準, 當日和前一日PM2.5的平均濃度每升高10 μg/m3, 將使居民總死亡率(即排除了意外原因後的總死亡率)升高0.22%;PM2.5對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作用;PM2.5與日死亡率的關聯在我國各個地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顯示, 我國PM2.5與日死亡率的暴露反應關係曲線基本為線性, 但在高濃度端, 其斜率有變平緩的趨勢(見下圖)。
研究人員表示, 與低污染水準下歐美發達國家的同類研究結果相比, 我國單位濃度增量的PM2.5短期暴露導致的日死亡率風險偏低,其成因比較複雜,既與我國在高污染背景下出現的單位濃度變化導致的“飽和”效應相關,也與我國當前PM2.5的組分特徵和人群易感性特徵等相關。不過,儘管研究發現我國PM2.5和居民日死亡率之間的關聯強度低於歐美國家,但考慮到中國較高的污染程度,其對健康的影響仍不容忽視。
此外,研究人員提醒說,大氣污染物對人群健康產生的效應不僅僅是急性的,長期暴露的健康危害應該是急需關注的。
我國單位濃度增量的PM2.5短期暴露導致的日死亡率風險偏低,其成因比較複雜,既與我國在高污染背景下出現的單位濃度變化導致的“飽和”效應相關,也與我國當前PM2.5的組分特徵和人群易感性特徵等相關。不過,儘管研究發現我國PM2.5和居民日死亡率之間的關聯強度低於歐美國家,但考慮到中國較高的污染程度,其對健康的影響仍不容忽視。
此外,研究人員提醒說,大氣污染物對人群健康產生的效應不僅僅是急性的,長期暴露的健康危害應該是急需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