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心葉莢蒾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Xīn Yè Jiá Mí Gēn

【英文名】Root of Heartleaf Viburn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顯脈莢蒾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cordifolium Wall. Et D C.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 切片曬乾。

【原形態】顯脈莢蒾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達5m。 幼枝、葉下麵呈脈和側脈上, 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簇毛狀鱗片;二年生小枝棕褐色, 平滑, 疏生皮孔。 葉對生;葉柄粗壯, 長2-2.5cm;葉片紙質, 葉卵形至寬卵形, 稀長圓狀卵形, 長7-15cm, 寬4-11cm, 先端漸尖或急尖, 基部心形或有時圓形, 邊緣有不整齊鈍或圓的鋸齒,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淡綠色, 側脈8-10對, 伸出齒端, 上面凹陷, 下面凸起, 小脈橫列。

聚傘花序與葉同時開放, 直徑5-15cm, 第1級輻射枝5-7條;花生於第2-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 無毛, 萼簷5齒, 卵形, 被少數簇狀毛;花冠白色或帶微紅, 輻狀, 直徑6-10mm, 裂片長國筒的2倍;雄蕊5, 長不及花冠之半。 核果卵圓形, 長約8mm, 直徑6-7mm, 先紅而後變黑色;核略扁, 背具1淺溝, 腹具1深溝。 花期4-6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100-4500m的山頂工山坡林中, 冷杉林下常見。

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南、廣西、四川及西藏。

【化學成份】根葉含岩白菜素(bergenin)[1], 十六烷醇(cetyl alcohol), 二十六烷醇(ceryl alcohol), α-香樹脂醇(α-amyrin), β-香樹脂醉(β-amyrin),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熊果酸(ursolic acid), 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e acid), 黃酮和皂甙的混和物, 水解得槲皮素(quercet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和葡萄糖(glucose)[2]。

【性味】味澀;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利氣。 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腰脅氣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20g;或浸酒。

【各家論述】《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風濕麻木, 筋骨疼痛, 跌損瘀凝, 腰脅氣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