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正確教導加運動讓孩子健康發展

目錄:

第一章:運動讓孩子全面受益

第二章:歐美家教的四人法寶

第三章:不良心理暗示會讓孩子變“壞”

第四章:新爸媽常犯10個錯

第五章:孩子9歲之前的禮貌規則

編者按:孩子的健康成才要通過運動和父母的正確教導, 多運動可以讓孩子的身高增長, 也讓孩子的心情個性產生變化。 父母正確的引導, 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運動讓孩子全面受益

人們郡知道, 運動很重要, 但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運動。 實際上, 讓孩子從小就運動, 可以使他們多方面受益:

經常運動的孩子長得更高

身高與身體骨骼的長度關係密切, 而骨骼生長有賴於運動對骨骼形成的力量刺激。 運動中的肌肉收縮和重力變化都是刺激信號, 會讓骨骼感受到生長的需要, 這種信號越強, 骨骼的反應就越大。 所以, 經常運動的孩子長得更高,

不過, 別以為只有打籃球才能刺激骨骼生長,

舉重只會壓縮骨骼變粗其實, 不論舉重還是打籃球, 都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信號, 都能促進骨骼的生長。

我們在生活中和電視裡看到的舉重運動員身高都不高, 並不是因為他們從事舉重這種運動造成的, 主要和教練在挑選運動員時的偏好有關、當然,

人的身高取決於很多因素。 遺傳因素固然不可改變, 但是, 讓孩子經常鍛煉, 可以使孩子身高生長的潛能發揮去來, 進而長得更高。

喜歡運動的孩子朋友更多

相對來說, 獨生子女缺少與同齡朋友的交往, 有更封閉的傾向。 我們也看到, 獨生子女往往成熟得更晚, 社會適應能力較差, 經不起挫折, 不善於與人交往, 有的甚至連找男女朋友都要父母出面。

參加體育運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不利因素。 在大多數課外補習班中, 孩子們上課時的狀態仍舊是單獨的各自學習, 而體育運動的遊戲性質讓孩子精神更鬆弛、性格更開放, 接觸同齡朋友時更容易拉近距離。

集體項目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個人項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表現能力, 耐力訓練能增強孩子毅力, 比賽的失利使孩子感能使孩子體驗挫折。 這些都是現在獨生子女缺少的, 卻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經歷。 所以, 我們要讓孩子多參加運動,

磨練更堅韌的意志, 培養更包容的性格, 結交更多樣的朋友。

運動和學習成績相得益彰

在家長和孩子中間, 有一個矛盾:孩子喜歡玩, 但家長怕耽誤學習, 總是使勁控制孩子玩的時間, 家長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孩子全面成長的一種耽誤。

智力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需要時間記背的知識,

同時也包含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構形預測等想像能力、調配協凋等組織能力……所謂德智體綜合素質更不是簡單的考試分數所能概括的。 而體育運動有助於精神神經系統的全面發展, 特別是想像力和組織能力的發展。

讓孩子每天在運動場玩上一個小時, 並不會耽誤學習時間。 更重要的是, 大腦在一段高度緊張的書本學習之後, 常常難得放鬆下來。 而通過體力運動啟動大腦的不同區域, 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更好地使大腦中與學習有關的區域得到真正的休息。

家長應鼓勵核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 使他們的大腦功能得到全面發展, 這樣可以使他們大腦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最終促進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

歐美家教的四人法寶

讓孩子博覽群書

弗蘭西斯·培根曾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盧梭的父親、鐘錶匠伊薩克,在工作臺上一邊工作一邊教三歲的盧梭讀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在他的督導下,盧梭七歲前就已經啃完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和莫里哀的戲劇等著作,並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

發掘孩子的天賦

人的天賦不可造就,卻能發掘。早在兩個女兒呀呀學語時,居里夫人就開始對她們進行了探索性的發掘。經過觀察鑒別後,她發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於物理和化學;小女兒艾芙思維活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她的天賦是文藝。正是運用這種發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大女兒伊雷娜最終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艾芙也成為了一位元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激發孩子的榮譽感

孩子的榮譽感往往是在父母的激發下才漸漸奠定。佛洛德的榮譽感就是來自猶太式的家教,在他6歲時父親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猶太人一直處於被驅趕、壓迫、剝削、恥辱和大屠殺的悲慘境遇下,但猶太人為何還能長期生存下采?猶太人為何操縱著全世界的經濟和商業?因為猶太人百倍的勤勉、拼搏、明智和節制:正是在這種臥薪嚐膽、發噴圖強的猶太式榮譽感的激勵下,佛洛德最終為人類創立了“精神分析學”和“性心理學”。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伯特蘭德·羅素鞭辟入裡: “那些在童年孤獨的人日後要比受到寵愛的人更會成功;一個不具備精神獨處能力的人,不可能成為偉人。”

在1979年5月,柴契爾夫人作為英國女首相搬進舉世矚目的唐寧街10號時說: “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當柴契爾夫人5歲時,他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才使柴契爾夫人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的英國首相。

不良心理暗示會讓孩子變“壞”

有的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在左別人面前這樣評論自己的孩子:“這孩子太淘氣,無法無天,誰也拿他沒辦法。”這其實是在暗示孩子無惡不作,橫行霸道。

類似的現象屢見不鮮,對孩子的影響不能算小。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心理暗示。所謂心哩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度的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從接受主體來說,暗示可分為自暗示和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 “三氣周瑜”是就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蔣幹盜書”則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禍端。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從自己或他人那裡接受到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信心,有時又使人鬱悶不安,苦惱萬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如婦女和兒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給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搜暗示者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父母或老師。長此以往,不僅會給孩子成長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更有甚者會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

為人父母,必須透徹地瞭解心理暗示這把雙刃劍,必須熟練掌握健康的、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法寶,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誇獎的背後是許多人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揚、老師稱讚、客人誇獎、對孩子全方位的積極暗示無形中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上進心,增強孩子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信豁達、有所作為的人。

新爸媽常犯10個錯

所有父母都會犯錯誤,新爸媽在育兒方面尤其如此:專家總結出“新爸媽常犯的10個錯”,值得所有父母重視。

遇到何事都恐慌

紐約市心理學家利昂·霍夫曼博士表示,很多新爸媽對寶寶吐奶、嘔吐等身體反應太過敏感,擔心小傢伙排便次數不正常,吃的是不是適量,哭得正常不正常等。帶孩子的頭一年,父母往往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神經緊張?其實寶寶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父母的恐慌可能會帶給他們不好的影響。

不讓孩子哭出聲

大多數人認為,照顧周到的父母可以保證寶寶不哭。《媽咪嬰兒基本護理指南》的作者珍妮佛·沃克博士表示,寶寶愛哭是天性,未必是因為父母“服務”不到位,他們即使吃好了也能哭得撕心裂肺。當然,如果寶寶哭了1個小時也哄不住,且伴有發熱、皮疹和持續嘔吐等症狀,則務必趕緊看醫生。

叫醒寶寶餵奶

人們普遍認為母乳太稀,如果寶寶只喝母乳夜裡一定會餓,得中途弄醒他們再喂次奶。事實上,母乳絕對夠寶寶安心地睡一整晚,媽媽們大可放心,

溢奶嘔吐分不清

沃克博士表示,這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頻率。如果你的寶寶腸胃有問題,那麼不管喂沒餵食,每隔30-45分鐘都會吐一次。

寶寶發燒亂吃藥

3個月之前,寶寶體溫超過38℃應看急症;若是接種完流感疫苗24小時內發燒,則不用太驚慌。有些年輕父母一看到體溫上升就給寶寶用退燒藥,這是非常不對的。

車內不裝嬰兒座

一般的汽車座無法替代嬰兒座椅。建議選擇優質嬰兒座椅,請專業人士協助正確安裝在車內。

寶寶口腔不護理

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牙科醫生建議:為了防止寶寶蛀牙(奶瓶齲齒),睡前別讓孩子叼奶瓶;勤用濕紗布為寶寶清洗牙床;讓寶寶1歲以後開始學刷牙。

夫妻生活被忽視

有了第一個寶寶後,初為人父人母的興奮會沖淡夫妻間的情感交流。專家表示,全身心投入在寶寶身上對,也要抽空想想伴侶。

寶寶面前常爭吵

寶寶3個月大時就能感知周圍的氣氛了,所以不要經常吵架,以免嚇到寶寶;當然也別太過於壓抑情緒,冷戰同樣會傷害寶寶。

育兒知識太盲從

沃克博士表示,不科學的育兒經比比皆是,應少聽少看。要挑選權威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士發佈的育兒保健資訊。

孩子9歲之前的禮貌規則

1.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請”、“你好”、“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2.當別人對你打招呼或者使用禮貌用語時,應報以微笑。

3.無論是去幼稚園、外出就餐,還是參加聚會,出門前都要檢查一下衣服、鞋子是不是整潔?頭髮是不是蓬亂?指甲是不是整潔且長短合適?

4.永遠不要穿睡衣出門,即便只是到樓下的小超市逛一圈。

5.坐的時候身體正直,不塌腰駝背,女孩子儘量雙腿併攏。站立時身體正直,不要倚靠其他東西。

6.與別人交談時,要儘量看著別人的眼睛,儘量不要用手撫弄頭髮等。

7.絕對不要用手指著對方的鼻子或臉部講話,這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8.除非情況緊急,否則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說話,等他們說完你再說:

9.不要對別人的身體特徵品頭論足,更不要取笑別人的身體缺陷。

10.對於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事,不要總是抱怨,因為那可能會讓別人不舒服。

11.進入別人的房問時,要先敲門,即便是爸爸媽媽的房間。

12.通過一扇門時,看是不是可以幫助別人把門打開或者關上:

13.打電話給別人時,首先介紹自己,然後告訴對方自己要找的人。

14.永遠不要說髒話。

15.不要給別人起侮辱性的綽號。

16.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或者紙巾捂住嘴巴,不在公共場所擤鼻涕。

17.嘴裡有食物時,不要和別人說話。

18.吃飯時,不要用筷子或者勺叉指著人說話。

19.吃東西時儘量不要發出聲音,

20.在餐廳就餐,如果食物在夠不到的地方,請別人遞給你。

21.收到別人送的禮物時,當面打開並表示讚美和感謝。

22.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要準備禮物,送禮物時要說一些祝福的話。

23.朋友來家裡,要表示歡迎,要禮讓客人,朋友離開時送到門口:

24.看演出或者表演時,請保持安靜,並適時鼓掌,這是對表演者基本的尊重,因為他們付出了努力。

結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文章原載于《中外健康文摘》,刊號:2012.02,作者:李可基,一鳴,宗禾,陳希,陳爽,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最終促進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

歐美家教的四人法寶

讓孩子博覽群書

弗蘭西斯·培根曾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盧梭的父親、鐘錶匠伊薩克,在工作臺上一邊工作一邊教三歲的盧梭讀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在他的督導下,盧梭七歲前就已經啃完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和莫里哀的戲劇等著作,並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

發掘孩子的天賦

人的天賦不可造就,卻能發掘。早在兩個女兒呀呀學語時,居里夫人就開始對她們進行了探索性的發掘。經過觀察鑒別後,她發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於物理和化學;小女兒艾芙思維活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她的天賦是文藝。正是運用這種發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大女兒伊雷娜最終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艾芙也成為了一位元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激發孩子的榮譽感

孩子的榮譽感往往是在父母的激發下才漸漸奠定。佛洛德的榮譽感就是來自猶太式的家教,在他6歲時父親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猶太人一直處於被驅趕、壓迫、剝削、恥辱和大屠殺的悲慘境遇下,但猶太人為何還能長期生存下采?猶太人為何操縱著全世界的經濟和商業?因為猶太人百倍的勤勉、拼搏、明智和節制:正是在這種臥薪嚐膽、發噴圖強的猶太式榮譽感的激勵下,佛洛德最終為人類創立了“精神分析學”和“性心理學”。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伯特蘭德·羅素鞭辟入裡: “那些在童年孤獨的人日後要比受到寵愛的人更會成功;一個不具備精神獨處能力的人,不可能成為偉人。”

在1979年5月,柴契爾夫人作為英國女首相搬進舉世矚目的唐寧街10號時說: “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當柴契爾夫人5歲時,他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才使柴契爾夫人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的英國首相。

不良心理暗示會讓孩子變“壞”

有的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在左別人面前這樣評論自己的孩子:“這孩子太淘氣,無法無天,誰也拿他沒辦法。”這其實是在暗示孩子無惡不作,橫行霸道。

類似的現象屢見不鮮,對孩子的影響不能算小。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心理暗示。所謂心哩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度的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從接受主體來說,暗示可分為自暗示和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 “三氣周瑜”是就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蔣幹盜書”則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禍端。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從自己或他人那裡接受到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信心,有時又使人鬱悶不安,苦惱萬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些比較敏感、脆弱、獨立性不強的人,如婦女和兒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些給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搜暗示者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父母或老師。長此以往,不僅會給孩子成長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更有甚者會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

為人父母,必須透徹地瞭解心理暗示這把雙刃劍,必須熟練掌握健康的、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法寶,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誇獎的背後是許多人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揚、老師稱讚、客人誇獎、對孩子全方位的積極暗示無形中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上進心,增強孩子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信豁達、有所作為的人。

新爸媽常犯10個錯

所有父母都會犯錯誤,新爸媽在育兒方面尤其如此:專家總結出“新爸媽常犯的10個錯”,值得所有父母重視。

遇到何事都恐慌

紐約市心理學家利昂·霍夫曼博士表示,很多新爸媽對寶寶吐奶、嘔吐等身體反應太過敏感,擔心小傢伙排便次數不正常,吃的是不是適量,哭得正常不正常等。帶孩子的頭一年,父母往往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神經緊張?其實寶寶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反倒是父母的恐慌可能會帶給他們不好的影響。

不讓孩子哭出聲

大多數人認為,照顧周到的父母可以保證寶寶不哭。《媽咪嬰兒基本護理指南》的作者珍妮佛·沃克博士表示,寶寶愛哭是天性,未必是因為父母“服務”不到位,他們即使吃好了也能哭得撕心裂肺。當然,如果寶寶哭了1個小時也哄不住,且伴有發熱、皮疹和持續嘔吐等症狀,則務必趕緊看醫生。

叫醒寶寶餵奶

人們普遍認為母乳太稀,如果寶寶只喝母乳夜裡一定會餓,得中途弄醒他們再喂次奶。事實上,母乳絕對夠寶寶安心地睡一整晚,媽媽們大可放心,

溢奶嘔吐分不清

沃克博士表示,這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頻率。如果你的寶寶腸胃有問題,那麼不管喂沒餵食,每隔30-45分鐘都會吐一次。

寶寶發燒亂吃藥

3個月之前,寶寶體溫超過38℃應看急症;若是接種完流感疫苗24小時內發燒,則不用太驚慌。有些年輕父母一看到體溫上升就給寶寶用退燒藥,這是非常不對的。

車內不裝嬰兒座

一般的汽車座無法替代嬰兒座椅。建議選擇優質嬰兒座椅,請專業人士協助正確安裝在車內。

寶寶口腔不護理

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牙科醫生建議:為了防止寶寶蛀牙(奶瓶齲齒),睡前別讓孩子叼奶瓶;勤用濕紗布為寶寶清洗牙床;讓寶寶1歲以後開始學刷牙。

夫妻生活被忽視

有了第一個寶寶後,初為人父人母的興奮會沖淡夫妻間的情感交流。專家表示,全身心投入在寶寶身上對,也要抽空想想伴侶。

寶寶面前常爭吵

寶寶3個月大時就能感知周圍的氣氛了,所以不要經常吵架,以免嚇到寶寶;當然也別太過於壓抑情緒,冷戰同樣會傷害寶寶。

育兒知識太盲從

沃克博士表示,不科學的育兒經比比皆是,應少聽少看。要挑選權威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士發佈的育兒保健資訊。

孩子9歲之前的禮貌規則

1.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請”、“你好”、“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2.當別人對你打招呼或者使用禮貌用語時,應報以微笑。

3.無論是去幼稚園、外出就餐,還是參加聚會,出門前都要檢查一下衣服、鞋子是不是整潔?頭髮是不是蓬亂?指甲是不是整潔且長短合適?

4.永遠不要穿睡衣出門,即便只是到樓下的小超市逛一圈。

5.坐的時候身體正直,不塌腰駝背,女孩子儘量雙腿併攏。站立時身體正直,不要倚靠其他東西。

6.與別人交談時,要儘量看著別人的眼睛,儘量不要用手撫弄頭髮等。

7.絕對不要用手指著對方的鼻子或臉部講話,這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8.除非情況緊急,否則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說話,等他們說完你再說:

9.不要對別人的身體特徵品頭論足,更不要取笑別人的身體缺陷。

10.對於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事,不要總是抱怨,因為那可能會讓別人不舒服。

11.進入別人的房問時,要先敲門,即便是爸爸媽媽的房間。

12.通過一扇門時,看是不是可以幫助別人把門打開或者關上:

13.打電話給別人時,首先介紹自己,然後告訴對方自己要找的人。

14.永遠不要說髒話。

15.不要給別人起侮辱性的綽號。

16.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或者紙巾捂住嘴巴,不在公共場所擤鼻涕。

17.嘴裡有食物時,不要和別人說話。

18.吃飯時,不要用筷子或者勺叉指著人說話。

19.吃東西時儘量不要發出聲音,

20.在餐廳就餐,如果食物在夠不到的地方,請別人遞給你。

21.收到別人送的禮物時,當面打開並表示讚美和感謝。

22.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要準備禮物,送禮物時要說一些祝福的話。

23.朋友來家裡,要表示歡迎,要禮讓客人,朋友離開時送到門口:

24.看演出或者表演時,請保持安靜,並適時鼓掌,這是對表演者基本的尊重,因為他們付出了努力。

結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文章原載于《中外健康文摘》,刊號:2012.02,作者:李可基,一鳴,宗禾,陳希,陳爽,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