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培養好習慣防“老糊塗”

受訪專家:姚存姍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醫生提醒

許多中老年朋友可能有這樣的經歷, 一過50歲, 就覺得記憶力不行了, 以前看一眼、聽一次就能記住的東西, 現在做不到了, 還丟三落四, 特別愛忘事, 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記憶障礙或“健忘症”。

姚存姍說, 中老年人出現健忘與許多因素有關。 有的屬於正常的生理性記憶力減退, 是一種自然現象, 對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不至於產生很大影響。 還有的屬於病理性的記憶障礙。 它往往是某些疾病常見的和較早出現的臨床症狀,

包括腦腫瘤、腦外傷、腦炎等, 造成記憶力減退或喪失;某些全身性嚴重疾病, 如內分泌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慢性中毒等, 也會損害大腦造成健忘。 記憶的病理性老化在程度上遠遠比生理性老化嚴重, 而且往往不可逆轉。

老年性癡呆的初期表現是“健忘”, 每年大約有15%的進行性記憶力障礙病人會發展為症狀明顯的早老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症是一個漸進的、不可逆的過程, 最初表現為記憶障礙, 逐漸出現行為異常, 最終喪失生活能力。 因此,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極為重要。 尤其中年人出現老年性“健忘症”, 必須及時進行藥物干預。 研究證明, 早期進行醫療干預, 可將疾病的發生或發展過程延緩五至七年。

人的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逐步減退的趨勢,

但是在減退出現的時間、速度和程度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 有的人到了七八十歲仍思維清晰, 保持很好的記憶功能, 這說明人的記憶功能有可塑性, “老糊塗”也不是不可避免。 只要重視, 從中青年開始預防, 完全可能推遲或減緩生理性記憶力減退發生的時間和程度, 避免病理性記憶障礙的發生和發展。

首先要精神愉悅。 記憶是一種心理過程, 某些精神因素可以引發記憶障礙, 如心理壓力過大, 精神過度緊張, 心情壓抑以及抑鬱症等。 因此, 要培養廣泛的情趣, 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

其次, 要勤學習, 多動腦。 多開動腦子, 多分析問題, 可防止腦子遲鈍, 使大腦皮層的記憶神經永葆青春。 人到中年後,

要保持看書學習的習慣, 多做一些使用腦力的休閒活動, 可大大延緩記憶力減退的時間和程度。

再次, 要加強鍛煉。 運動可促使全身血液迴圈活躍, 保證大腦有足夠的血液供應, 有助於記憶。 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積極參加如打太極拳、散步、爬山等戶外活動。

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 有人為了增強記憶效果, 拼命使用強身補品或補腦藥物, 也有人想借助煙、酒、濃茶、咖啡來克服健忘, 這都是不科學的。 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睡眠要充足但不可過多, 注意營養但不可過剩。 老年人的飲食以清淡為宜, 多攝入蛋白質及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如:牛奶、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瘦肉、魚、蛋、粗纖維食品等,

不要使用鋁製品餐具, 適當補充鈣質等。

另外, 要積極治療全身性慢性疾病。 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多家醫院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 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是導致記憶障礙的主要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