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蒲葵子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Pú Kuí Zǐ

【別名】葵樹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蒲葵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

採收和儲藏:春季採收, 除去雜質, 曬乾。

【原形態】蒲葵, 喬木, 高達20m。 葉闊腎狀扇形, 直徑達lm以上, 掌狀深裂至中部, 裂片線狀披針形, 基部闊4-4.5cm, 先端長漸尖, 2深裂, 其分裂部分下垂, 長達50cm;葉柄長達2m, 下部兩側有逆刺。 花序呈圓錐狀, 粗壯, 長約lm, 總梗上有6-7個佛焰苞, 約6個分枝花序, 長達35cm, 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個佛焰苞, 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 小花枝長10-20cm。 花小, 兩性, 黃綠色, 長約2mm;萼片3, 覆瓦狀排列;花冠約2倍長於花萼, 3裂幾達基部;雄蕊6, 花絲合生成一環並貼生於花冠基部;子房由3個近分離的心皮組成,

3室。 核果橢圓形, 狀如橄欖, 長1.8-2.2cm, 徑1-1.2cm, 黑褐色。 種子橢圓形, 長1.5cm, 直徑0.9cm。 花期4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於庭園或宅旁, 本種在廣東新會縣栽培較多。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南部。

【化學成份】種子含酚類, 還原糖, 鞣質, 三醯甘油(triglyceride), 氨基酸:賴氨酸(lysine)、絲氨酸(ser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vlanine), 糖, 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果殼與核仁的油主要含油酸(ole-ic acid)。

【藥理作用】對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蒲葵子醇提取物對蛋白激酶C活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隨劑量增加作用增強, 40μm/ml和100μg/ml的抑制率分別為56.2%和66.6%。 已知蛋白激酶C的抑制劑對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提示蒲葵予的抗癌活性可能與此有關。

【性味】味甘;苦;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主慢性肝炎;症瘕積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