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新生兒腹部形態鼓脹怎麼回事呢

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寶寶肚子鼓鼓的, 但是身體卻不胖, 就是肚子脹, 家長很擔心這是不是寶寶脹氣, 寶寶的腸胃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 如果腸道記憶體在過量的氣體, 是很容易引起脹氣的, 尤其是寶寶喝奶粉, 奶粉很容易產氣的, 如果寶寶沒有不舒服, 可以不必太擔心, 其實引起新生兒腹部形態鼓脹原因有很多, 下面就一起介紹一下。

“大肚子”症狀

寶寶的肚子有明顯脹大的情形。 用手敲敲寶寶肚子的時候, 聽著有“BOBOBOBO……”的鼓聲。

寶寶因為肚子脹滿不舒適而哭鬧, 食欲欠佳。

寶寶有打嗝、腹瀉、大便難以消化或放屁等現象。

為什麼會“大肚子”

1. 寶寶哭鬧

寶寶在哭鬧時, 會吞進很多空氣到腹部, 造成脹氣反應。 有時當寶寶缺乏安全感時也會一直哭鬧。

2. 奶嘴頭的大小

如果奶瓶口或奶嘴頭的形狀太大, 寶寶容易把空氣、牛奶都一起吸進去, 就容易脹氣;但奶瓶口或奶嘴頭太小,

也會因吸不到奶, 在努力吸的過程中, 把空氣也吸進肚子裡, 因而造成脹氣。

3. 氣候變化

氣溫變化大、或有過敏體質的寶寶, 容易感冒或是流鼻涕。 而當出現鼻涕倒流、鼻塞時, 寶寶必須用嘴巴呼吸空氣, 但因為嘴巴不像鼻子有過濾系統, 因此容易吸入大量空氣, 使肚子脹大。

4. 乳糖奶粉

含乳糖的配方奶可能會增加寶寶的腸胃負擔, 容易造成脹氣。

5. 剛學會說話

剛會說話的寶寶, 會很喜歡講話, 而且此時期的主動性很強, 任何事都想自己做, 經常聽到他對媽媽說:“不”!但是, 因為寶寶的發音和換氣發展還未成熟, 但又愛講話, 就很容易出現脹氣。

另類“大肚子”

寶寶的脹氣有時候也和排便有關, 也就是便秘也會引起脹氣。

由於腸道堆積了糞便, 可能導致腸胃蠕動和消化吸收功能變差, 進而產生脹氣。

食用過多豆類如黃豆及含糖量較高食物, 如麵包、蛋糕、油炸食物, 也有可能造成寶寶脹氣, 因為豆類食品多含蛋白質, 糖類會提供過多能量, 對於小寶寶的腸胃是個嚴峻考驗。

引起“大肚子”的特殊原因

1. 細菌感染

寶寶感染到沙門氏桿菌, 胃部和腸內的細菌產生效應和氣體, 就也會造成脹氣, 這種情況除了肚子脹大之外, 還伴有嘔吐、拉肚子的情形, 甚至伴隨血絲便。 媽媽一旦發現這種情況, 應該及時去看醫生。

2. 腸道疾病

一般寶寶脹氣時, 媽媽拍他的肚子, 寶寶是不哭的, 可是如果寶寶脹氣時, 媽媽稍微按壓一下, 寶寶大哭, 就可能是有胃腸道疾病, 如:腸阻塞。 應立即就醫。

麼麼關愛提示:媽媽如果發現寶寶呼吸很急促, 可能是他的脹氣已脹到胸腹腔之間的橫膈了, 還可能伴有呼吸道或其他系統疾病, 應儘快到醫院診治。

防治寶寶“大肚子” 媽媽這樣做

1. 提高寶寶的呼吸功效

寶寶的胸廓、肺的後側部較長,

俯臥時肺受擠壓的程度最輕, 呼吸時最符合自然規律。 試著讓寶寶趴著睡覺, 助力寶寶呼吸。 但讓寶寶趴著睡時, 必須注意孩子的被子和枕頭應儘量柔軟, 而床和褥子稍微硬一點。 最好爸爸媽媽守護在寶寶身邊, 以防頭部因埋入枕頭、被子, 而發生其他意外。

2. 為寶寶按摩

媽媽可幫寶寶做腹部輕微按摩, 依腸道排氣的方向, 以環形、由右邊至左邊順時鐘的方向按摩, 有助於寶寶的腸胃蠕動。 因為寶寶的腸胃發育還不完全, 蠕動較差, 因此媽媽按摩約10分鐘後, 寶寶就可以排氣了。

3. 藥物治療

幫寶寶抹上一些薄荷油, 或脹氣膏, 刺激腸胃蠕動, 也可幫助寶寶排氣。 但這種情況應經過醫師的評估和檢查後, 方可實施, 如果寶寶是生病的話, 媽媽不瞭解寶寶的狀況就幫寶寶抹上萬金油或薄荷油, 反而對寶寶腸胃的刺激更大, 給寶寶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如果寶寶脹氣現象反復多次出現, 而且情形較為嚴重, 則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 經過醫生同意後可以服用一些輔助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