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大腸癌逼近年輕人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 目前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構成中, 緊隨發病之首的肺癌, 大腸癌的發病率也位居前列。 目前油膩、煎炸、熏烤類食物已經成為人們飯桌上的“常客”。 而高蛋白高脂肪飲食, 油炸燒烤等因素與大腸癌的關系密切。 專家提醒,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遠離大腸癌的關鍵。

“兩高一低”習慣成禍首

“吃得太好容易得腸癌, 而吃得太單一也會出問題。 ”據劉繼鋒介紹, 在臨床中曾遇到一對老兩口, 老爺子76歲被查出直腸癌, 沒過多久, 老伴兒也因為直腸癌住進了醫院。

“夫妻倆每天都吃很固定的幾樣食物, 幾十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過, 雖然蔬菜吃得多, 但長期飲食品種單一, 又習慣了節儉, 吃隔夜飯菜等, 都是患腸癌的誘因。 ”劉繼鋒對此給予了解釋。

醫學研究顯示, 腸癌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是誘發腸癌的主要因素, 胃腸道在消化高脂肪類食物時, 需要更多的膽汁, 多余的膽汁被腸道細菌分解后, 產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級膽酸’, 這種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腸黏膜, 容易使腸黏膜發生癌變。 再加上都市人的運動量減少, 機體的抵抗力下降, 而所有腫瘤的發生都和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 運動量少還會導致腸的蠕動比較慢,

存儲的宿便比較多, 增加患癌幾率。

另外, 長時間的夜生活, 三餐飲食沒有規律, 暴飲暴食, 飲酒無度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地誘發腸癌的發生, 而這些生活方式一般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這就導致了此類疾病的年輕化趨勢。

劉繼鋒建議, 大家平時飲食應多吃蔬菜和粗糧, 如大白菜、芹菜、韭菜、海藻類、根莖類、小米、玉米等蔬菜和食物, 膳食纖維可增進腸道蠕動, 縮短食物通過的時間, 減少食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質破壞腸黏膜的機會, 還可以吸附帶走部分有害物質。 現在飲食養生提倡多吃白肉即禽類或魚類, 一旦發現便血等不適癥狀, 及早進行相關檢查, 以有效辨明病因, 有針對性治療。

腸癌緣何逼近年輕人

“只是感覺經常腹脹而已,

怎么會得上大腸癌?”拿到醫院開出的診斷書, 32歲的張女士很驚訝。 “最近幾年, 類似張女士這樣年輕的腸癌患者有增多跡象, 而且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 ”西安肛泰醫院肛腸科劉繼鋒主任稱, 大腸癌包括結腸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 近年來, 由于飲食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 在各類惡性腫瘤中排第4位, 其5年生存率在25%—50%之間。

一般大腸癌早期臨床可無癥狀或早期癥狀無特異性, 不被病人和醫生重視, 但早期時大便隱血試驗多呈陽性, 后期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 或便秘或腹瀉, 或便秘與腹瀉交替, 大便次數增多, 便血, 粘液便, 腹痛腹脹, 腸梗阻等消化道癥狀和貧血、乏力、疲勞、發熱等全身表現。

其中, 便血是大腸癌常見癥狀, 但很多肛腸疾病都會出現便血, 如痔瘡、肛裂、直結腸息肉、腸炎等, 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現, 很多人把大腸癌的便血誤認為是痔瘡, 以至于延誤了大腸癌最佳的治療時機。

高危人群定期做篩查

如何來區分大腸癌的便血呢?劉繼鋒主任指出, 一般來說, 如果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紅色, 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紅, 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痔瘡、肛裂便血均為鮮紅色, 血不與大便相混合, 量可大可小, 甚者可見噴射狀出血;而結腸癌便血多為紫紅色或暗色, 常與大便相混, 伴有粘液便, 直腸癌便血與痔瘡最為相似, 便血呈鮮紅色或紫紅色, 附于大便表面, 伴有粘液便,

可伴有大便性狀改變, 大便次數增加, 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等。

“因此, 針對性檢查是排除肛腸疾病的最佳途徑, 若患者出現多次便血, 就應及早去醫院做腸道的相關檢查。 ”專家指出, 一般由于不明原因導致的便血、貧血, 或排便習慣改變, 以及腹部有腫塊的人群, 一定要進行專業肛腸鏡檢查。 另外, 經常高脂肪、高蛋白飲食、久坐久站, 長期暴飲暴食、或有家族性肛腸癌病史等高危人群, 需每年做一次肛腸鏡檢查, 以排查大腸癌。

王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