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壽命長就得社交廣 如何做個健康社交人
眾所周知, 人是社會的人, 人活在世上, 註定不是一個孤單的“電子”, 而是時刻需要跟他人打交道的。 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就被稱為“社交”。 社交是人類生活乃至生存的方式。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際關係良好的個體比社交缺乏者多擁有50%長壽的概率。 也就是說, 要想壽命長, 除了平衡膳食講究營養適度鍛煉外, 還需要擁有良好的社交。
研究結論:
較高社會融入度
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
2010年, 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朱莉安娜·霍特·倫斯坦(Julianne Holt Lunsta)等人曾對148項相關研究中超過30萬個樣本資料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 許多社會學研究都證實了人際關係會對人的健康及壽命產生影響, 但都沒有細化年齡段, 也就是說, 社交對年齡段在什麼年齡的人影響是一樣的嗎?哪些階段會更明顯?以及社交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為此,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楊·克雷爾楊(Yang Claire Yang)教授及其同事通過整合社會學和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探究了人際關係在不同的年齡段影響人體健康的生理機制。 其研究成果發表於2016年1月19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楊等學者以不同年齡階段的14,
實驗資料分析顯示:較高的社會融入程度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社會融入程度與生物指標之間的關係存有較大的差異。
社交對青少年和
老年人影響更大
楊等人發現:在青春期人群中, 社會融入程度對腰圍、身體品質指數的影響較為顯著。 而青春期時因缺乏社交造成的不良影響, 會在青年期時危及機體代謝、心血管功能, 進而於中老年時期誘發疾病。 也就是說, 缺乏社交對健康的危害可能早就埋伏於體內。
他們的研究發現:社交缺乏對老年人高血壓發病率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糖尿病對其的影響。 在老年人群體中, 社會融入程度對於高血壓的影響較為顯著。 較高的社會融入度可使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降低13%、病情發展率減緩54%。
而在中年人群體中, 社會融入程度與生物指標之間的聯繫並不明顯。 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 與社會融入程度相比, 社會關係的品質對於個體健康的影響整體而言較為薄弱, 僅在中年時期較為明顯。
也就是說, 社交的頻率、社交圈子的大小對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而社交品質的高低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年人的身體健康。
那麼, 社交對於生活中的各個年齡段的人到底有怎樣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什麼呢?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現在行動”
做個健康社交人
英國威爾士健康部門發佈預防老年癡呆症指南, 建議居民從6方面預防這種疾病:保持身體和社交活躍(physically active and socially active)、定期接受體檢( regular physical check-up)、嘗試新事物(try new things)、不吸煙(No smoking)、偶爾飲酒並適量(Occasional drinking in moderation)、注意體重( keep weight)。 這6個注意事項的英文關鍵字首字母分別為A、C、T、N、O、W, 連在一起的意思是“現在行動”。
誠如楊教授所言, 對於健康而言, 多與他人接觸、鍛煉社交能力、發展廣闊的人脈、並建立起牢靠的人際關係, 這些都與合理膳食、時常鍛煉一樣重要。
專家建議:
宅男宅女有隱憂
戶外活動益處多
廣州市兒童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汪玲華醫生認為,
缺少朋友或長期人際交往不良的人, 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準往往過高, 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損害健康。 反之, 體內皮質醇就會減少, 人相對不易生病。 此外,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心情愉快, 令體內的白細胞增加, 增強自身免疫能力;缺少社交活動的人, 容易在假想空間裡不斷模擬即將發生的場景, 從而產生焦慮緊張情緒。 經常參加各種小聚會並試圖發表觀點, 跟自己懼怕的人交流, 則能夠逐步克服這種情緒。
她呼籲廣大家長應該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多與同學、朋友在生活中而不是網路上互動, 多進行戶外活動, 多與他人合作, 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促進身心的有益發展。
老年人不妨適度運用網路社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劉英華很嚴謹地說:“我沒有做過相關調查,楊·克雷爾楊的資料是否準確我不好講。但在老年人群體中,社會融入程度高對於身心健康的確有幫助,能夠幫助改善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高血壓和糖尿病也屬於身心疾病。”
英國科學家不久前的研究證實,與人交往可延長生命。科學家對424名退休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了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若退休老人的社交活動越積極,其早死的風險就越小。對於退休老人而言,社交活動比體育運動更有益於健康。澳大利亞一項對1400名老人的研究顯示,有相對固定社交圈和親密夥伴的老人會比其他人年輕3.5歲。加入足球隊、舞蹈團等小社團都是不錯的選擇,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研究認為,這是因為長期的友愛關係有利於使人維持年輕狀態。
劉英華認為,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中,不可能離群索居。對於兢兢業業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來說,從退休那一刻開始,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伴隨而來的就是各種身心的不適。而抑鬱症是常見的心理疾病,相比終日無所事事,過一天算一天的老人,那些能夠自娛自樂、生活排程得滿滿當當的老人患抑鬱症的幾率要低很多。劉英華建議,老人們不妨積極投身到社區或某個領域的興趣小組中,比如參加老年大學,書畫、朗讀、合唱、下棋、玩撲克、打麻將、跳廣場舞,也可以做義工、參與社區集體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其及時走出低潮,在獲取資訊、交流感情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對于汪醫生提醒青少年不要沉溺網路而言,劉醫生則認為對老年人來說,適當使用網路或智慧手機是很好的一種溝通方式,尤其和子女、朋友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同時也能鍛煉閱讀寫作的能力,提高和改善認知功能。
當然,社交生活也是一把雙刃劍,太過頻繁而影響了生活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朋友們可能會佔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劉醫生建議老年人每週規律地參加1~2項社交活動比較好。
中年人社交壓力大 良好社交發自肺腑
在楊等研究人員的研究中,中年人處於一個多元化的社交圈,在家庭中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中亦能結識同事朋友,因此,評估大多數中年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融入程度並非是一個具有區分度的指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年人的這些社會關係實際上都處於“高壓”狀態。此前美國社會學學者雪麗·卡沃門(Shelly Coverman)的研究表明,中年人常要同時“過度負荷”多個社會角色,並會因為在家庭、工作等不同場合的角色衝突而備受壓力。很多中年人的社交出於工作的需要,背負著公司生存與運營的壓力,有時候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很不利於身體健康。對於中年人來說,和別人相處獲得安慰和理解,可顯著降低對生活、困難和死亡的恐懼。因為這種安慰可以降低人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準,向大腦發送“平靜”信號,緩解壓力。此外,良好的社交會讓人會心大笑,而發自內心的大笑是最自然、最沒有副作用的止痛劑。因為人在開心時,腦中的快樂激素會釋放出來,緩解體內各種疼痛,比如風濕、關節炎等。
至於高品質,並不一定是自己本身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是否實現了價值。比如,Empact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給自己制定了每天介紹一對人認識的目標。不是強迫自己去做;而是“根據自己今天跟誰有過交談,收到哪些郵件,想到那些人,腦子裡自然形成了介紹的想法”,西蒙斯表示,“我喜歡在與人交談時去理解他們的需求,然後我會花時間來思考哪些人符合他們的需求。”他每天進行雙向引薦(雙方事先均表示同意)兩年多來,經他介紹的人成為了互相的投資者,互相為對方帶來了六位元數的客戶。
老年人不妨適度運用網路社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劉英華很嚴謹地說:“我沒有做過相關調查,楊·克雷爾楊的資料是否準確我不好講。但在老年人群體中,社會融入程度高對於身心健康的確有幫助,能夠幫助改善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高血壓和糖尿病也屬於身心疾病。”
英國科學家不久前的研究證實,與人交往可延長生命。科學家對424名退休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了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若退休老人的社交活動越積極,其早死的風險就越小。對於退休老人而言,社交活動比體育運動更有益於健康。澳大利亞一項對1400名老人的研究顯示,有相對固定社交圈和親密夥伴的老人會比其他人年輕3.5歲。加入足球隊、舞蹈團等小社團都是不錯的選擇,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研究認為,這是因為長期的友愛關係有利於使人維持年輕狀態。
劉英華認為,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中,不可能離群索居。對於兢兢業業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來說,從退休那一刻開始,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伴隨而來的就是各種身心的不適。而抑鬱症是常見的心理疾病,相比終日無所事事,過一天算一天的老人,那些能夠自娛自樂、生活排程得滿滿當當的老人患抑鬱症的幾率要低很多。劉英華建議,老人們不妨積極投身到社區或某個領域的興趣小組中,比如參加老年大學,書畫、朗讀、合唱、下棋、玩撲克、打麻將、跳廣場舞,也可以做義工、參與社區集體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其及時走出低潮,在獲取資訊、交流感情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對于汪醫生提醒青少年不要沉溺網路而言,劉醫生則認為對老年人來說,適當使用網路或智慧手機是很好的一種溝通方式,尤其和子女、朋友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同時也能鍛煉閱讀寫作的能力,提高和改善認知功能。
當然,社交生活也是一把雙刃劍,太過頻繁而影響了生活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朋友們可能會佔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劉醫生建議老年人每週規律地參加1~2項社交活動比較好。
中年人社交壓力大 良好社交發自肺腑
在楊等研究人員的研究中,中年人處於一個多元化的社交圈,在家庭中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中亦能結識同事朋友,因此,評估大多數中年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融入程度並非是一個具有區分度的指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年人的這些社會關係實際上都處於“高壓”狀態。此前美國社會學學者雪麗·卡沃門(Shelly Coverman)的研究表明,中年人常要同時“過度負荷”多個社會角色,並會因為在家庭、工作等不同場合的角色衝突而備受壓力。很多中年人的社交出於工作的需要,背負著公司生存與運營的壓力,有時候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很不利於身體健康。對於中年人來說,和別人相處獲得安慰和理解,可顯著降低對生活、困難和死亡的恐懼。因為這種安慰可以降低人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準,向大腦發送“平靜”信號,緩解壓力。此外,良好的社交會讓人會心大笑,而發自內心的大笑是最自然、最沒有副作用的止痛劑。因為人在開心時,腦中的快樂激素會釋放出來,緩解體內各種疼痛,比如風濕、關節炎等。
至於高品質,並不一定是自己本身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是否實現了價值。比如,Empact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給自己制定了每天介紹一對人認識的目標。不是強迫自己去做;而是“根據自己今天跟誰有過交談,收到哪些郵件,想到那些人,腦子裡自然形成了介紹的想法”,西蒙斯表示,“我喜歡在與人交談時去理解他們的需求,然後我會花時間來思考哪些人符合他們的需求。”他每天進行雙向引薦(雙方事先均表示同意)兩年多來,經他介紹的人成為了互相的投資者,互相為對方帶來了六位元數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