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看到家鄉的這些見聞讓人心痛!你的家鄉什麼樣?
這是一份原汁原味的返鄉筆記。
來自不同地域的健康時報記者回家過年, 聽到、看到、體會到圍繞在身旁的健康變化:
被慢病纏身的家人
檢測水準堪憂的基層醫療設施
一有病就求助偏方的就醫習慣
……
話說, 過年回家, 你的家鄉什麼樣?
(提示:上下滑動灰色方框內的正文部分, 即可閱讀全文)
做個肺癌篩查挺難
健康時報記者楊小明:春節回家發現母親咳嗽得厲害, 有時晚上我睡在樓上, 都能聽到樓下母親的咳嗽聲。
母親家有肺癌家族史, 外婆在50多歲時患肺癌離世。 肺癌是有家族史的, 咳嗽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狀, 加上母親50多歲也是高危年齡。 一系列高危因素, 出於職業習慣, 我準備帶母親到縣醫院做個肺癌篩查, 讓家人放心。
把母親的症狀和擔心告訴了醫生, 醫生迅速開出了一個檢查單。 不過當繳完費準備檢查時才發現, 醫生開的原來是普通胸片X光的檢查單。
跑醫療口多年, 也採訪過國內很多知名肺癌專家, 目前肺癌篩查的最佳方法應該是做低劑量胸CT掃描, 而不是做普通胸片X光檢查, 因為它很難看出小的結節, 篩查作用有限。 於是我拿著檢查單找到了醫生說明緣由。
“你不是查肺癌麼, 一直就是用X光檢查的啊”, 醫生一聽一頭霧水。 我提出希望把X光檢查單換成低劑量胸CT。 用低劑量胸CT篩查肺癌是寫入了肺癌篩查規範的, 且在2015年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就發佈了低劑量CT肺癌篩查的專家共識。 一番解釋之後, 醫生不情願地開了一個CT檢查單。
繳完費來到CT室, 這時我留心多問了一句“咱們縣醫院的CT是多少層的啊”, CT室醫生回答是8層的CT。 這又讓我有點不放心, 印象中,
這時我返回到CT室, 如果是8排的就不做了, 花了錢沒有起到很好的篩查目的, 暫時就不做了。 CT室的醫生一聽急了, “全縣的人來醫院查都是用這個檢查, 怎麼你媽就更金貴”。
CT室讓我找開單醫生, 開單醫生也是一臉不理解, 一番折騰之後總算退費了。
沒有做到篩查, 終究是不放心, 第二天又帶母親到了市人民醫院, 才算放心做完篩查。
雖然最後的檢查結果並無大礙, 不過這次篩查卻體驗了一次家鄉的醫療條件。
老鄉們很迷信偏方
健康時報記者黃蘭君: 媽媽是四五年的類風濕關節炎老病號了, 因此認識不少同病相憐的病友, 在聽他們閒聊中才發現, 幾乎每個病友都有自己打聽到的獨門偏方, 而且老病友們坐在一起, 最喜歡的就是聊她們從不同管道拿到的秘方。
“我的手最近挺好的, 都不疼了。 哎呀, 前段時間, 連拳頭都握不了, 就是泡藥酒喝。 ”老家的人喜歡冬天聚集在一起洗衣服, 一位比媽媽年紀還要大的嬸嬸搓著衣服跟大夥撈著, “把蛇、螞蟻浸在白酒裡, 我一餐要喝一盅子呢。 ”說的人興高采烈, 把我這聽的人嚇得不輕。
老家的生活圈子很小, 大夥兒有啥好東西總想著分享。 如果有人生病了, 鄰居、親戚、朋友都會熱心地找藥。 因為媽媽也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老病號, 總有人跟我們“推銷”。
有位也受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苦的伯伯就曾跟我推薦過一款粉藥。 伯伯的病史比我媽媽還要久, 卻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治療, 不是看著當地縣電視臺播的廣告買藥就是琢磨偏方。 “這藥是我媳婦在北京給我買的, 老中醫家的祖傳秘方, 你回去也給你媽買點。 ”伯伯很熱心, “不過這藥沒有通過國家衛生部門的審批, 一般店裡買不到。 ”儘管知道所謂的祖傳秘方並沒有通過國家食藥總局的審批, 但這位熱心腸的伯伯還是四處跟大家介紹, 當地也有不少人跟著吃這種三無藥品。
我媽也曾吃過偏方的苦,曾被親戚介紹到隔壁縣去找老中醫用偏方,疼倒是止住了,但半個月胖了近30斤,一停藥,手又腫又疼,一點起色都沒有,最後還得求助專業醫生。
家鄉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健康意識方面,很多人依舊習慣有病先找偏方,不僅自己找,還相互推薦,非得在偏方上摔了跟頭才算。
誰在老人身旁?
健康時報記者董蕊:這幾年,家鄉的日子越過越好,但高發的慢病也成為春節聚會時的沉重話題。
表姨家今年是在病床前吃的團圓飯。表姨的媽媽、我的姑姥姥今年94歲,去年因腦梗喪失了行動能力,又出現了老年癡呆。表姨辦了內退,和還在上班的表姨父人不離身地伺候了老人近一年。表姨的兒子在縣城上班,放假的時候會回家搭把手。
“這個病太磨人,她(姑姥姥)老年癡呆,嘴巴亂說、瞎指使人,自己又動不了,每次都是我和你姨父一起把她搬來搬去,你姨父的腰都壞了,我的膝關節也不行。今年我們還能這麼伺候她,明年可怎麼辦,你弟媳婦要生孩子了,我還得帶孩子……”我去表姨家拜年的時候,剛好碰到姑姥姥拉肚子,拉了一身。我和表姨一起把姑姥姥的髒衣服換洗了一遍,零下2度的天氣忙出一身汗。姑姥姥很重,沒有兩個130斤以上的人,還真搬不動。但她一天至少要被搬動10次。
同學聚會的時候把這事兒一說,幾個同學馬上說這還算好的:“俺舅爺腦出血,在夜裡,沒人知道,孩子都在外打工。人直接就死了。”
“俺們村裡的老人,60多,重病,大兒子想治,小兒子不想治,最後也沒治,等著死。治病得好幾萬,他們拿不出來這些錢。”“
也有送敬老院的,不過條件真不行,沒人願意伺候。要是在家裡伺候,可以找護工,護工也不愛接不能動的人,要價相當高,一個月好幾千,誰掏得起?”……
大多數老人沒有退休金和保險,一生大病就成了家庭的重負。
家鄉的口味仍然重
健康時報記者劉玫妍:“辣子雞來啦!”隨著老爸的一聲吆喝,一桌年夜飯也就齊活了。辣子雞是滕州特色小吃,一般只有回家才能吃到,是我最想念的菜,也是老爸的拿手好菜。
鮮、辣、香,吃一塊要連呼幾口氣,辣到嘴唇發紅卻欲罷不能。再加上辣黑魚、羊肉湯、香椿拌豆腐……這一桌子的菜伴著這一年的家常話,於我,這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我們那兒有守歲的習俗,不過12點不睡覺。大家吃完年夜飯會看看春晚,嘮嘮家常。可今年的我卻顧不得跟家人聊天,年夜飯的餘味就是辣和鹹,一直不停喝水。“爸,今天的菜是不是鹽放多了,我怎麼這麼渴呀?”“和平常差不多,為了照顧奶奶,還少放了點呢。”我心想可能在外久了,不太適應家裡的口味了。
初二,按照慣例去外婆家,舅舅同樣準備了豐盛的菜式。可看著滿桌的雞鴨魚肉,卻只想吃點清淡的。“咱們這邊的菜太鹹了,我都有點受不了了。”表弟邊吃邊說。“這些天都是肉,好像只有吃大魚大肉才算過年似的。”“那是因為以前生活條件不好,過年才能吃上肉,現在可以隨時吃,但這就像個習俗似的就這麼延續了。”在和表弟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來不適應的不止我一個。
山東人重口味是出了名的,除了吃鹽多,還好喝酒,這一點在過年時體現最為明顯。從大年三十到初五,走親戚串朋友,老爸幾乎每天都有局。我問老爸“為什麼山東人酒量大?”“這和環境有很大關係,咱們這兒深受酒文化影響,酒桌禮儀多,一般敬一圈下來,不能喝的也喝了七八兩,再加上勸酒,怎麼著也喝不少。”
吃很多肉,喝很多酒,好像才足以表現這一年的富足和熱情。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中,人們已習慣這種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也預設了這種慶祝方式。其實,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只不過要把握度,為了更健康,不妨就從掌勺人少放一點鹽開始。
春節回家了嗎?你在老家看到了什麼?來和我們分享下家鄉的健康事兒吧~
不論是家鄉就醫難,還是家鄉吹起健康風,趕緊告訴我們吧
您和家人的健康
我們一直在關注!
當地也有不少人跟著吃這種三無藥品。
我媽也曾吃過偏方的苦,曾被親戚介紹到隔壁縣去找老中醫用偏方,疼倒是止住了,但半個月胖了近30斤,一停藥,手又腫又疼,一點起色都沒有,最後還得求助專業醫生。
家鄉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健康意識方面,很多人依舊習慣有病先找偏方,不僅自己找,還相互推薦,非得在偏方上摔了跟頭才算。
誰在老人身旁?
健康時報記者董蕊:這幾年,家鄉的日子越過越好,但高發的慢病也成為春節聚會時的沉重話題。
表姨家今年是在病床前吃的團圓飯。表姨的媽媽、我的姑姥姥今年94歲,去年因腦梗喪失了行動能力,又出現了老年癡呆。表姨辦了內退,和還在上班的表姨父人不離身地伺候了老人近一年。表姨的兒子在縣城上班,放假的時候會回家搭把手。
“這個病太磨人,她(姑姥姥)老年癡呆,嘴巴亂說、瞎指使人,自己又動不了,每次都是我和你姨父一起把她搬來搬去,你姨父的腰都壞了,我的膝關節也不行。今年我們還能這麼伺候她,明年可怎麼辦,你弟媳婦要生孩子了,我還得帶孩子……”我去表姨家拜年的時候,剛好碰到姑姥姥拉肚子,拉了一身。我和表姨一起把姑姥姥的髒衣服換洗了一遍,零下2度的天氣忙出一身汗。姑姥姥很重,沒有兩個130斤以上的人,還真搬不動。但她一天至少要被搬動10次。
同學聚會的時候把這事兒一說,幾個同學馬上說這還算好的:“俺舅爺腦出血,在夜裡,沒人知道,孩子都在外打工。人直接就死了。”
“俺們村裡的老人,60多,重病,大兒子想治,小兒子不想治,最後也沒治,等著死。治病得好幾萬,他們拿不出來這些錢。”“
也有送敬老院的,不過條件真不行,沒人願意伺候。要是在家裡伺候,可以找護工,護工也不愛接不能動的人,要價相當高,一個月好幾千,誰掏得起?”……
大多數老人沒有退休金和保險,一生大病就成了家庭的重負。
家鄉的口味仍然重
健康時報記者劉玫妍:“辣子雞來啦!”隨著老爸的一聲吆喝,一桌年夜飯也就齊活了。辣子雞是滕州特色小吃,一般只有回家才能吃到,是我最想念的菜,也是老爸的拿手好菜。
鮮、辣、香,吃一塊要連呼幾口氣,辣到嘴唇發紅卻欲罷不能。再加上辣黑魚、羊肉湯、香椿拌豆腐……這一桌子的菜伴著這一年的家常話,於我,這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我們那兒有守歲的習俗,不過12點不睡覺。大家吃完年夜飯會看看春晚,嘮嘮家常。可今年的我卻顧不得跟家人聊天,年夜飯的餘味就是辣和鹹,一直不停喝水。“爸,今天的菜是不是鹽放多了,我怎麼這麼渴呀?”“和平常差不多,為了照顧奶奶,還少放了點呢。”我心想可能在外久了,不太適應家裡的口味了。
初二,按照慣例去外婆家,舅舅同樣準備了豐盛的菜式。可看著滿桌的雞鴨魚肉,卻只想吃點清淡的。“咱們這邊的菜太鹹了,我都有點受不了了。”表弟邊吃邊說。“這些天都是肉,好像只有吃大魚大肉才算過年似的。”“那是因為以前生活條件不好,過年才能吃上肉,現在可以隨時吃,但這就像個習俗似的就這麼延續了。”在和表弟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來不適應的不止我一個。
山東人重口味是出了名的,除了吃鹽多,還好喝酒,這一點在過年時體現最為明顯。從大年三十到初五,走親戚串朋友,老爸幾乎每天都有局。我問老爸“為什麼山東人酒量大?”“這和環境有很大關係,咱們這兒深受酒文化影響,酒桌禮儀多,一般敬一圈下來,不能喝的也喝了七八兩,再加上勸酒,怎麼著也喝不少。”
吃很多肉,喝很多酒,好像才足以表現這一年的富足和熱情。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中,人們已習慣這種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也預設了這種慶祝方式。其實,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只不過要把握度,為了更健康,不妨就從掌勺人少放一點鹽開始。
春節回家了嗎?你在老家看到了什麼?來和我們分享下家鄉的健康事兒吧~
不論是家鄉就醫難,還是家鄉吹起健康風,趕緊告訴我們吧
您和家人的健康
我們一直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