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醫教你輕鬆解“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 睡不醒的冬三月”, 到了秋天, 總是犯困, 沒有精神, 這是秋乏的表現, 唐山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醫師趙贊介紹, 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因為夏季氣血充於表, 至秋氣機下沉, 但仍氣動於先, 血動於後, 肌膚腠理多血而少氣故易出現疲乏。 另外, 秋主燥, 燥熱耗氣傷陰, 氣虛則出現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感口幹、咽幹。 處暑至秋分時節, 早晚溫差較大, 中午氣溫仍然較高, 暑濕仍較重, 濕易困脾, 脾主肌肉, 故會出現疲憊無力的現象。 如何緩解秋乏, 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每天多睡一小時

夏季夜短晝長, 很多人養成了晚睡早起的習慣, 秋季來臨, 這種習慣就要注意調整了, 晚上爭取在十點半之前睡覺, 因為十一點, 也就是“子時”以後人體的各個器官功能都開始下降, 它們同樣需要休息。 此外, 午睡也必不可少, 尤其是老年人最好養成午睡的習慣。 當然, 睡覺也不是越多越好, 每天保證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好。

適當進行有氧運動

可以讓大腦的氧氣變得充足, 緩解腦疲勞, 比如太極拳、羽毛球、散步、慢跑、廣場舞等, 但運動量不宜過大, 以防出汗過多, 陽氣耗損, 加重身體的疲勞。 經常待在室內的上班族可以經常伸伸懶腰, 可以起到伸展腰部、活動筋骨、放鬆脊柱的作用, 由於肢體的活動, 也可以把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堅持吃早餐, 早餐吃得少, 不能為腦細胞提供能源, 會使人精神不振, 時間長了會出現倦怠無力, 不能精力充肺的學習和工作。 吃得過多大量血液流向消化道, 腦供血會減少, 大腦缺血缺氧, 亦會引起秋乏症狀。 少吃腥膻油膩和辛辣食物, 多食富含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 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豆製品和紅豆、綠豆、燕麥等。

進行穴位按摩

適當進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太陽穴 位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 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手指合攏, 指尖輕輕按摩, 局部微微感覺酸脹即可。

百會穴 位於兩耳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 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 緩緩用力, 有酸脹感為宜。

風池穴 位於後頭骨下, 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 相當於耳垂齊平位置。 頭後仰, 拇指環形轉動按摩穴位1分鐘, 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 反復5次。 (作者單位為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