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廣香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載:廣香藤產于南安, 綠葉毛澀, 黃背赭紋, 極似各樹寄生, 惟褐莖長勁為異。 南安即今江西大庾附近的南安,

此與番荔枝科瓜馥木的產地一致, 其形態描述也基本相符。

【拼音名】Guǎnɡ Xiānɡ Ténɡ

【別名】降香藤、鑽山風、鐵牛鑽石、香藤、黑風藤、小香藤、香藤風、鐵鑽、籠藤、山龍眼藤、飛揚藤、古風子、藤龍眼

【來源】

藥材基源:為番荔枝科植物瓜馥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ssistigma oldhamii(Hemsl.)Merr.[Melodorum oldhamii Hem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瓜馥木, 攀援灌木, 長約8m。 小枝、葉背、葉柄和花均被黃褐色柔毛。 葉互生;葉片革質, 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 長5-13cm, 寬2-5cm, 先端圓或微凹, 稀急尖, 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葉柄長約1cm。 花1-3朵集成密傘花序;萼片3, 闊三角形;花瓣6, 2輪, 外輪卵狀長圓形, 長約2cm, 內輪較小;雄蕊多數;心皮多數, 被長絹毛, 各有胚珠約10顆。 果球形, 直徑1.5-2cm, 密被黃棕色絨毛;果柄長不超過2.5m。 種子圓形, 直徑約8mm。 花期4-9月,

果期7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溪邊或潮濕的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近圓柱形, 稍彎或分枝, 直徑0.5-2cm。 表面棕黑色, 有斷續的縱皺紋和點狀突起的細根痕。 質硬, 斷面皮部棕色, 木部淡黃棕色, 有放射狀紋理和小孔。 氣微香, 味微辣。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紅棕色木栓細胞。 木栓層內側有石細胞分佈, 石細胞類長方形, 單個散在或數個切向相連, 淡黃色。 韌皮纖維與薄壁組織相同排列;韌皮射線寬闊, 呈喇叭口狀。 形成層明顯。 木質部發達, 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徑向相連。 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方晶。

【化學成份】瓜馥木藤的乙醇提取液的酸性部分分離出丁香酸(syringic acid),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生物鹼部分分離出木番荔枝堿(xylopine),瓜馥木堿甲(fissistigine A,

calycinine),瓜馥木堿乙(fissistigine B),瓜馥木堿丙(fissistigine C)。 臺灣產瓜馥木的木部含木番荔枝堿, 10-羥基番荔枝堿(anolobine), 羥基木番荔枝堿(norannuradhapurine);皮部含木番荔枝堿, 瓜馥木堿甲, O-甲基深山黃堇堿(O-methylpallidine, O-methyl flavinantine)。

【鑒別】取本品粗粉5g, 加乙醇適量回流1h, 濾過。 濾液濃縮至膏狀, 用少量2%鹽酸捏溶, 濾過。 取濾液2ml, 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產生紅棕色沉澱。 (檢查生物鹼)

【性味】微辛;平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風濕痹痛;腰痛;胃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