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Qiān Qū Cài
【別名】對葉蓮(《貴州民間藥物, ), 對牙草, 鐵菱角(《湖南藥物志》)。 馬鞭草、敗毒草。
【來源】為千屈萊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秋季採收。
【性味】苦, 寒。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寒, 味甘。
②《湖南藥物志》:苦, 寒, 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 涼血。 清熱毒, 收斂, 破經通瘀。 治痢疾, 血崩, 潰瘍。 用於痢疾、瘀血經閉。
①《貴州民間藥物》:清熱, 止血崩。
②《中國藥植圖鑒》:止瀉, 治細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 外用:研末敷。
【附方】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錢, 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②治潰瘍:千屈菜葉、向日葵盤, 曬乾, 研末, 先用蜂蜜搽患處, 再用藥末敷患處。 (《湖南藥物志》)
【備註】同屬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藥用。 與上種的主要區別是:莖葉無毛, 葉對生, 披針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傘花序, 在葉(苞)腋呈輪生狀, 萼的附屬體短, 長0.6毫米左右。 分佈我國北部及東北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