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川芎丸的功效與作用

說到養生, 很多人會侃侃而談, 由此可知, 大家對於養生的關注。 那麼大家瞭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川芎丸的有關介紹。

【別名】 大川芎丸(《醫門法律》卷五)。

【處方】 川芎 龍腦薄荷(葉, 焙乾)各2.35千克細辛(洗)150克 防風(去苗)780克 桔梗3.12千克 甘草(爁)1.09千克

【制法】 上藥研為細末, 煉蜜搜和, 每45克, 分作50丸。

【功能主治】 疏風化痰, 利咽喉, 清頭目。 主頭痛眩暈, 心忪煩熱, 頸項緊急, 肩背拘倦, 肢體煩疼, 皮膚瘙癢, 頭昏目疼, 鼻塞聲重, 面上游風, 狀如蟲行。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 細嚼, 食後及臨臥時用臘茶清送下。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處方】 川芎 蘇薄荷葉各105克 防風36克細辛7.5克

【制法】 上藥研末, 蜜和為丸, 每丸重15克。

【功能主治】 清上利膈。 主膈上風痰。

【用法用量】 臨臥用茶嚼下。

【摘錄】 《會約醫鏡》卷八

【處方】 川芎120克 天麻30克

【制法】 上藥研末, 蜜和為丸, 每30克作10丸。

【功能主治】 主首風因於新沐, 汗多惡風者。

【用法用量】 以1丸細嚼, 茶、酒任下。

【摘錄】 《類證治裁》卷五

【別名】 大川芎丸

【處方】 川芎75兩, 龍腦75兩, 薄荷葉(焙乾)75兩, 細辛(洗)5兩, 防風(去苗)25兩, 桔梗100兩, 甘草(爁)35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1兩半, 分作50丸。

【功能主治】 消風壅, 化痰涎, 利咽膈, 清頭目。 主頭痛旋運, 心忪煩熱, 頸項緊急, 肩背拘倦, 肢體煩疼, 皮膚瘙癢, 腦昏目疼, 鼻塞聲重, 面上游風, 狀如蟲行。

【用法用量】 大川芎丸(《法律》卷五)。

【摘錄】 《局方》卷一

【處方】 川芎、荊芥、天麻、川烏、烏藥、羌活、黑牽牛(炒)、川當歸、金釵、石斛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豆大, 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腎經虛冷, 眼目昏暗, 或赤痛腫癢。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茯苓。

【摘錄】 方出《續本事》卷四, 名見《普濟方》卷七十二

【處方】 石菖蒲半兩, 桔梗(去蘆頭)1兩, 荊芥穗1兩, 薄荷葉(去土)1兩, 川芎1兩, 牛蒡子(炒)1兩, 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1兩作15丸。

【功能主治】 咽喉不利, 音聲不出, 及風熱上壅, 面赤鼻塞, 不聞香臭。

【用法用量】 每服1丸, 食後、臨臥含化。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處方】 草烏(生用)半兩(去皮尖), 蒼術(生)1兩, 川芎(生用)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腦瀉臭穢。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 食後茶清送下。

【注意】 服藥後,

忌一時久熱食。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七

【處方】 川芎2兩, 防風1兩, 菊花1兩, 羌活1兩, 天麻1兩, 甘草1兩, 荊芥穗4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風毒上攻頭目, 兩眼黑花, 怕風多淚。

【用法用量】 細嚼, 茶清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五

【處方】 川芎1分, 甘菊花1分, 細辛1分, 白術1分, 白芷1分。

【制法】 上為細末, 蠟為丸, 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頭風冷淚。

【用法用量】 夜納1丸, 日中1丸, 早1丸。

【摘錄】 《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本事》

【處方】 川芎1兩, 羌活1兩, 天麻1兩, 旋覆花1兩, 秦皮1兩, 南星1兩, 槁本1兩(末), 黑牽牛6兩(取末2兩, 餘者不用)。

【制法】 上為末, 後入槁木、牽牛末和勻。 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遠年近日, 風毒氣眼, 昏暗赤澀內生瘡, 翳膜遮障不明。 久新偏正頭疼,

眼目束小, 夾腦風下注, 多見黑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食後鹽酒送下。

【摘錄】 《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三引《大方》

【處方】 川芎3兩半, 蘇薄荷葉3兩半, 防風1兩2錢, 細辛2錢半。

【制法】 煉蜜為丸, 每丸5分重。

【功能主治】 清上利膈。 主肝經風痰。

【用法用量】 臨臥茶嚼服下。

【摘錄】 《會約》卷八

【別名】 小川芎丸

【處方】 川芎2兩(細銼, 慢火熬熟), 川大黃2兩(蒸令極熟)。

【制法】 上藥焙乾為末, 用不至皂角5-7挺, 溫水揉汁, 絹濾去滓, 瓦器中熬成膏, 和前2味為丸, 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膈上有痰。

【用法用量】 小川芎丸(《法律》卷五)。

【摘錄】 《續本事》卷五

文章介紹的川芎丸的藥用價值, 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 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川芎丸等一些中藥方劑來調理, 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