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科門診和住院病人中,
經常見到“燒心”泛酸、嘔惡口苦、胃脘脹痛、嘈雜似饑、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的病人,
胃鏡檢查常有食管或胃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糜爛、潰瘍,
表面或附有黃綠色膽汁。
這種情況,
多屬現代醫學的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等,
屬于中醫“胃脘痛”、“吐酸”、“反胃”、“嘈雜”等范疇。
中醫認為,
此類疾病與肝胃有密切關系,
其病機屬肝失條達,
郁而化火,
橫逆犯胃,
肝胃不和。
面對這種情況,
我在臨床習用左金丸治療,
而且每能獲得滿意療效。
左金丸,
又稱回令丸,
萸連丸,
出自《丹溪心法》。
方中黃連味苦性寒,
入心、肝、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瀉火,
燥濕解毒。
主治熱病邪入心經之高熱,
煩躁,
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
濕熱胸痞,
泄瀉,
痢疾,
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
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
肝火目赤腫痛,
以及熱毒瘡瘍,
疔毒走黃,
牙齦腫痛,
口舌生瘡,
聤耳,
陰腫,
痔血,
濕疹,
燙傷等。
內服煎湯1.5克~3克;研末每次0.3克~0.6克,
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或煎水洗,
或熬膏,
或浸汁用。
吳茱萸性熱,
味辛苦。
功能散寒止痛,
降逆止嘔,
助陽止瀉。
主治厥陰頭痛,
寒疝腹痛,
寒濕腳氣,
經行腹痛,
脘腹脹痛,
嘔吐吞酸,
五更泄瀉等。
入煎劑內服1.5 克~4.5克,
外用適量。
左金丸是黃連和吳茱萸按6:1的比例入藥,
共為末,
水泛為丸,
每服3~6克,
一日兩次。
溫開水送服。
亦可作湯劑,
用量參考原方比例酌定。
功能瀉火,
疏肝,
和胃,
止痛。
主治肝失條達,
郁而化火,
橫逆犯胃,
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脅疼痛,
口苦嘈雜,
嘔吐酸水,
不喜熱飲,
舌紅苔黃,
脈象弦數等癥。
脾胃虛寒者忌用。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
”火熱當清,
氣逆當降,
故治宜清瀉肝火為主,
兼以降逆止嘔。
方中重用黃連為君,
既能清瀉肝火,
又可清瀉胃熱,
一藥兩清肝胃,
達到標本兼治。
然氣郁化火之證,
純用大苦大寒之黃連既恐郁結不開,
又慮折傷中陽,
故又少佐辛熱之吳茱萸疏肝理氣解郁,
佐制黃連之寒,
和胃下氣降逆,
引領黃連入肝。
二藥合用,
辛開苦降,
一清一溫,
肝胃同治,
瀉火而不至涼遏,
降逆而不礙火郁,
相反相成,
使肝火得清,
胃氣得降,
諸癥自愈。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左金丸獨用黃連為君,
從實則瀉子之法,
以直折其上炎之勢。
吳茱萸從類相求,
引熱下行,
并以辛燥開其肝郁,
懲其捍格,
故以為佐。
然必本氣實而土不虛者,
庶可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