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立秋節氣怎麼養生 立秋養生三字經

立秋節氣怎麼養生

立秋時節吃什麼?立秋節氣怎麼養生?立秋節氣後天氣開始慢慢轉涼, 清爽的秋季即將來臨, 這個時候更要注重養生了, 尤其是養生方面, 一定要謹慎。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 晝夜溫差加大, 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 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 醫學專家認為, 秋季燥氣上升, 易傷津液, 因此, 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另外, 多吃豆類等食物, 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 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

因此, 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 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 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後, 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 特別是一些老年人, 大多脾胃虛寒。 因此, 在選擇食物時, 不宜過於寒涼, 如西瓜、梨、黃瓜等, 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如果呼吸淺短, 聲音低微, 神倦懶言, 動則汗出, 食欲減少, 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 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 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 口唇淡白, 夜熱盜汗, 肌膚枯澀, 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 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 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 口燥咽幹, 盜汗, 尿少而赤, 大便秘結, 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 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 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而進入秋季之後, 天氣漸涼, 氣候乾燥, 因此極易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 燥乃六淫之邪, 為秋季主氣, 其性乾燥, 易耗津液。 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幹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 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 神志安寧, 心情舒暢, 切忌悲憂傷感, 即使遇到傷感的事, 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 就要傷害肺氣。 秋季傷害了肺氣, 到了冬季, 就要發生病變, 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 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 辦公室的空調照舊, 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 也容易患上空調病, 尤其在立秋之後, 天氣早晚較涼, 稍不注意, 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 早晚天氣偏涼, 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 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 這樣, 既可降溫祛暑, 又可預防空調病。 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 身體虛弱者, 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立秋養生三字經

“收”字訣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 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中醫認為, 養生必須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所以秋季養生的原則, 務必一切要以“收”為要。

心情“收”:所謂“傷春悲秋”, 所以一定要注意收斂心情, 主動排解鬱結, 做到內心寧靜, 神志安寧, 心情舒暢。 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收”:早臥早起, 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 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

運動“收”:在秋天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 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體質虛弱者。

“燥”字訣

立秋時節既要防夏的“暑”和“濕”, 又要防秋的“燥”。 入秋後空氣逐漸乾燥, 空氣濕度降至低於人們生活所需限度以下, 因而“燥”是秋的主氣, 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 所以秋季應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因為多數水果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

“補”字訣

經過一個炎熱的夏天, 消耗的大量體力極需補充營養。 因此, 很多人選擇在秋天使勁進補。 中醫專家表示,秋季進補雖好,但最忌“大補特補”。這是因為經歷了漫長的高溫天氣,人們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因此,貿然進補會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

中醫專家表示,秋季進補雖好,但最忌“大補特補”。這是因為經歷了漫長的高溫天氣,人們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因此,貿然進補會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