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喝中藥的注意事項
中醫博大精深, 煎藥就有很多學問, 煎藥器具的選擇、用水量的多少、煎藥的順序, 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喝藥、忌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
《傷寒論》中, 關於煎藥和忌口的問題也有諸多講究, 茲介紹如下:
關於煎藥的講究
煎藥方法
煎藥器具:砂鍋最好, 搪瓷類次之, 忌用銅、鐵、鋁等金屬類器具, 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煎藥用水:自來水即可, 有條件者用泉水更好, 加水量以浸過藥面為度。 煎藥之前, 先用冷水將飲片浸泡半小時, 以使有效成分容易析出。
煎藥時間:煎藥時間根據藥物的種類、性質而定。 一般藥物在煎煮時, 先用武火煮開, 然後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鐘。 滋補類藥物煎煮的時間要長一些, 如地黃、首烏、杜仲等, 可以煎30~35分鐘。 但解表、清熱, 或芳香類藥物, 如桂枝、荊芥、防風、薄荷、藿香等, 煎煮10~15分鐘即可, 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同時, 煎藥時不要頻繁打開鍋蓋, 以免有效成分過多蒸發損失。
特殊藥物的煎煮: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 如龍骨、牡蠣、珍珠母、龜板、鱉甲、石決明、磁石等, 因其質地堅硬, 有效成分難以煎出, 宜先煎20~30分鐘。
後下: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藥物, 如薄荷、砂仁等, 要後下, 一般在其他藥物快煎好前5分鐘入鍋, 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包煎:有些藥物煎煮後容易使藥汁混濁, 或對消化道、咽喉有刺激, 要用布將藥包好入煎, 如赤石脂、車前子、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物, 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 需要另煎, 如人參、冬蟲夏草等。
烊化:一些膠質類、黏性大的藥物, 如阿膠、鹿角膠、飴糖、蜂蜜等, 不能與其它藥入煎, 應單獨加溫溶化, 或用熱藥湯將其化開, 以免同煎時因粘鍋而將藥煮焦。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劑、自然藥汁,
服藥方法
服藥次數:一般情況下, 都是煎好後溫服, 1劑藥一般早晚各煎1次, 或將1劑藥煎好1次後, 將藥液倒於碗中, 再加水煎第2次, 然後合併二次藥液, 分2次服。 此外, 根據患者具體病情, 有些藥物可以2天1劑, 也有的可以煎好後代茶喝, 如各種藥物涼茶、六一散等等。
服藥時間: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物, 宜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 應飯後服;治失眠的藥物, 宜睡前服;驅蟲藥, 宜空腹服;嘔吐病人, 宜少量頻服;治寒性病的藥物, 宜溫服;治熱病的藥物, 宜冷服。
關於忌口的講究
有人問, 在服用中藥時, 中醫往往要求忌口, 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膩食物等,
其實, 中醫之所以講究忌口,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醫看病是講究辨證的, 二是中藥具有四氣五味, 而食物同樣也具有四氣五味。
疾病有寒熱虛實, 即使同一種病, 也會因病人的體質不同而有寒熱虛實的差異。 因此, 中醫不但在治療上用藥物以補偏救弊, 在飲食上也要結合病情而進行忌食或“偏食”, 以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 或降低其副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 “忌口”, 實際上也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 在臨床實踐中, 我們發現一些食物也有類似藥物的四氣五味, 為了避免食物對藥物產生不良影響, 於是就產生了中醫“忌口”一說。
忌口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根據疾病的性質而忌口, 屬於病性忌口。 如各種熱證、上火的人及外感病, 應忌食辛辣、肥甘、油膩、煎炸食物;而寒涼病證者, 則應忌食生冷或性質寒涼的食物;哮喘發作期間, 忌食蛋、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痔瘡、皮膚病者, 忌食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水腫病患者, 忌食鹽;肝炎病人, 忌食辛、辣、油膩等。
二是根據所服藥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 屬於藥性忌口。 如服人參時, 忌蘿蔔;服鱉甲時, 忌莧菜、薄荷;服茯苓時, 忌醋等。
此外, 服任何中藥時都不要喝濃茶, 因濃茶中含鞣酸很多, 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 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一老師治外感發燒病案:一中學生因發燒不退住院治療, 該老師在此從事學術活動,
這個病案很能說明中醫治療外感發燒的忌口問題。 《黃帝內經》對外感發燒後的飲食護理早就指出:“食肉則複, 多食則遺”, 意思是當外感發燒減輕或退燒後,不能吃肉食,否則就可能復發。即使是麵食類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則就可能使發燒遺留不退,或出現許多感冒後遺症。
所以,《傷寒論》在第一個方子桂枝湯後就特別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到外邪的及時發散,從而使發燒久久不退,所以當忌。
至於忌口應以多少天為宜,則當視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藥期間至感冒痊癒後一周內,都要堅持忌口;內傷雜病、慢性疾病,在服藥期間至病癒後一個內,要堅持忌口;有些疾病則要求終生忌口,如糖尿病終生忌甜食、肝病終生忌酒等。
但話又說過來,也不必把忌口過分擴大,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麼都不能吃,身體很虛弱,病怎麼能很快痊癒呢?同時,過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藥的困難,身體虛弱,消化能力低下,給什麼藥都不靈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患病期間的飲食,只要不違背病性和藥性,不違背脾胃的消化功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患病期間不但要注意忌口,更要注意“開口”,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開口”比“忌口”要重要得多。因為生命就是一個物質代謝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前提就是要求人們不停地“開口”去攝取營養。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就是這個意思。《黃帝內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藥煎煮方法及忌口講究,如果自己不會煎中藥,大家可以讓醫院代煎,服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忌口的事項。
意思是當外感發燒減輕或退燒後,不能吃肉食,否則就可能復發。即使是麵食類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則就可能使發燒遺留不退,或出現許多感冒後遺症。所以,《傷寒論》在第一個方子桂枝湯後就特別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到外邪的及時發散,從而使發燒久久不退,所以當忌。
至於忌口應以多少天為宜,則當視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藥期間至感冒痊癒後一周內,都要堅持忌口;內傷雜病、慢性疾病,在服藥期間至病癒後一個內,要堅持忌口;有些疾病則要求終生忌口,如糖尿病終生忌甜食、肝病終生忌酒等。
但話又說過來,也不必把忌口過分擴大,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麼都不能吃,身體很虛弱,病怎麼能很快痊癒呢?同時,過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藥的困難,身體虛弱,消化能力低下,給什麼藥都不靈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患病期間的飲食,只要不違背病性和藥性,不違背脾胃的消化功能,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患病期間不但要注意忌口,更要注意“開口”,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開口”比“忌口”要重要得多。因為生命就是一個物質代謝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前提就是要求人們不停地“開口”去攝取營養。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就是這個意思。《黃帝內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藥煎煮方法及忌口講究,如果自己不會煎中藥,大家可以讓醫院代煎,服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忌口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