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老想吐怎麼辦
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 其主要作用是消化人所吃進的食物, 然後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 以保證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維持人體健康。 但是不少人都因為飲食不規律, 或者飲食習慣不良, 導致胃不舒服, 有想吐的症狀。 出現這種症狀, 一般都是消化性潰瘍、逆流性食道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胃炎等疾病的徵兆。
1.消化性潰瘍
腸胃道內壁粘膜組織受損, 較常發生在胃及十二指腸。 上腹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較多發生在空腹時, 病人易在夜裡痛醒, 進食或服用胃藥後, 疼痛即能緩解;胃潰瘍疼痛常出現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 進食反而易誘發疼痛。 嚴重時, 會出現出血、穿孔、阻塞等併發症。
飲食建議:宜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包括酒、咖啡、濃茶、辛辣調味品, 減少太甜、太酸及高油高脂的食物。 過去認為牛奶可以保護胃粘膜, 近來卻發現高鈣會刺激胃酸分泌, 又易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 不鼓勵多喝。
急性潰瘍發作時, 宜以營養豐富、渣滓少、易咀嚼消化的食物為主, 例如嫩而去莖梗的葉菜類, 去皮去籽的水果, 肉類以嫩而無筋的瘦肉為主。
纖維曾被視為潰瘍飲食的禁忌, 不少患者因而蔬果攝取不足, 但近來研究發現, 飲食中的纖維素能保護胃部免於發生潰瘍, 蔬果中的維生素A、C有助於保護粘膜和癒合傷口, 不應過度限制, 才能維持營養均衡。
2.逆流性食道炎
因胃部內容物逆流回食道, 產生發炎、潰瘍。 最常見的症狀是胸口灼熱、湧酸感、上腹漲、吞咽疼痛、嗝氣等。 對肥胖的病人, 適度減輕體重有助緩解。
飲食建議:宜攝取低脂、高蛋白質、含纖維的食物, 避免油膩及煙酒、薄荷、巧克力、咖啡、氣泡飲料和辛辣食物。 一次不要吃太多。
3.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症)
無法找到器官構造上的異常或明確病灶, 症狀則和潰瘍型相似。 除了個人體質, 也和食物、壓力、情緒有關, 可能在緩解一段時間後復發, 因此生活習慣的調整相當重要。
飲食建議: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及過度調味, 以清淡為主。 減少易產生氣體的食物, 如豆類、番薯、芋頭(因人而異);和會改變胃腸蠕動的食物, 如巧克力、糯米、甜食;多吃青菜水果。
4.急性胃炎
因巨大壓力、刺激性食物、藥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原因或合併其它疾病, 產生疼痛、噁心嘔吐、飽脹等極度不適。
飲食建議:症狀緩解, 沒有噁心感時, 可從清淡飲食開始, 少量多餐, 如米湯、稀飯、去皮白土司等, 慢慢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