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串珠耳葉苔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Chuàn Zhū ěr Yè Tái

【別名】列胞耳葉苔、地蓬草、樹青苔

【來源】

藥材基源:為耳葉苔科植物串珠耳葉苔的植物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B1.et Nees)Kamim.[F.moniliata(Reinw., B1.et Nees)Mont.]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物體紅棕色、綠色, 交織成片。 莖長1-8cm, 一至二回羽狀分枝。 葉3列, 側葉與腹葉異形, 覆瓦狀蔽前式排列, 莖葉背瓣圓卵形至卵狀三角形, 內凹, 先端具小尖, 稀圓鈍。 葉細胞圓六角形, 胞壁具三角體, 有球狀加厚。 腹瓣囊狀, 斜展;莖腹葉近於扁圓形, 強烈膨起, 上部1/4-1/6淺裂。 雌雄異株。 雌苞著生枝條頂端, 蒴萼倒卵形, 具3個脊, 有短喙;雄苞穗狀, 苞葉4-6對,

強烈膨起。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樹幹樹枝上和岩石表面。 四季均可生長。

資源分佈: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本品呈捲縮狀片塊, 紫褐色或茶褐色, 有光澤, 為數片或數十片小形捲縮的小片聚集而成。 濕潤展平後, 莖長可達5cm, 一至二回羽狀分枝。 葉3列, 側葉闊卵形, 排成2行, 長約0.95mm, 寬約0.7mm, 全緣, 易向腹面捲曲, 其腹瓣呈囊狀膨起;腹葉較小, 腎圓形, 淺裂。 質稍硬挺。 氣微, 味淡。

2.顯微鑒別 葉橫切片:細胞呈不規則多邊形, 近葉基中部散有1-2列大型油細胞。

【化學成份】原種(Frullania tamarisci)植物體含無羈萜(friedelin), 左旋耳葉苔內酯(frullanolide), α-環木香烯內酯(α-cyclocostunolide), γ-環木香烯內酯(γ-cyclocostunolide), 木香烯內酯(costunolide), 木犀草素(luteolin), 串珠耳葉苔萜醇(tamariscol)。

【性味】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心;明目。

主熱病心煩;目赤腫痛;視物模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