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越吃越餓當心是糖尿病信號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分泌科主任醫師田晨光近日告訴記者,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出現越吃越餓, 有時甚至餓得心慌, 伴有口渴多飲等表現, 要警惕是否為糖尿病前期, 及時治療可以防患於未然。

前幾天, 有位先生說, 很奇怪, 經常是越吃越餓, 越是正常吃早餐, 中午飯前就越餓, 如果不及時進餐, 甚至會有心慌手抖出汗。 田晨光說, 有這種情況的人可能存在高胰島素血症或胰島素的分泌延遲, 是一種胰島素分泌障礙或合併有胰島素抵抗現象。

正常人在空腹時, 肝臟合成和釋放葡萄糖, 以提供機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進餐後,

自胃腸道吸收入血的葡萄糖升高, 刺激胰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 胰島素説明機體組織利用葡萄糖, 同時抑制肝臟再釋放葡萄糖, 這樣, 血糖水準會始終保持在正常值範圍內。 如果發生胰島素分泌減少或敏感性不足, 血糖就會增高。

有些人, 在患糖尿病之前, 首先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高胰島素血症, 或胰島素在進餐後不能及時分泌, 分泌的高峰向後延遲, 時間剛好與下一餐前相對較低的血糖水準相重疊, 就會引發饑餓感增強甚或低血糖的發生。 這種現象會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 最終發展為糖尿病。

同時, 越吃越餓, 很容易導致越吃越胖。 田晨光介紹, 由於機體細胞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

血糖被送到細胞內(燃燒產生能量)利用的效率也下降了, 過多的血糖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 人就會變得肥胖(顯性肥胖)或體內脂肪增加(隱性肥胖)。 所以, 人千萬不要跟著“餓”的感覺走。 堅持每餐定量, 細嚼慢嚥, 進餐時間在20分鐘以上, 給大腦一個充分的時間以便發出飽食信號。 以免攝入過多熱量導致體重增加。

調查表明, 40歲以上的Ⅱ型糖友中, 體重超過標準10%以上者占大部分。 為啥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這麼密切呢?

田晨光介紹, 肥胖讓人的脂肪細胞變大了2~3倍, 單位面積上的胰島素受體數目明顯減少, 胰島素與受體結合的效率下降, 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 胰島素調控血糖的作用發生障礙。 另外, 肥胖者體內脂肪組織過度積聚,

導致釋放過多的游離脂肪酸, 從而抑制胰島素基因表達和胰島素合成, 導致胰島細胞凋亡等病理改變的發生。

田晨光提醒大家, 如果及時改變生活方式和適當的治療,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完全可以回歸正常而遠離糖尿病。 遺憾的是, 現在很多人並沒把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的蛛絲馬跡當回事, 那位越吃越餓的先生, 還以為自己食欲好, 是身體健康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