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治肚臍息肉

肚臍是連接著腸道的, 它在胎兒時期起到運輸營養成分的作用。 這個地方的息肉生長可能是由於沒有及時的清理, 導致炎症的發生。 肚臍息肉若不及時的治療, 可能會出現劇烈疼痛甚至過敏的現象。 所以及時的治療是很關鍵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醫治肚臍息肉呢。 我們通過下面的文章來瞭解一下。

臍息肉

臍部腸系膜導管息肉又稱臍息肉, 由臍腸系管部分未完全閉合或由於殘留腸粘膜而 引起, 可有粘液、漿液、血性及少許糞便排出, 日久排出物刺激周圍皮膚形成不易癒合的皮炎。

症狀表現

為豆大、紫紅色、硬固丘疹或結節, 常見於四肢, 通常多發, 但也可單發。 早期損害無自覺症狀, 如存在數月或數年後, 一般即有疼痛或感覺過敏, 偶爾有陣發性劇痛。

檢查診斷

主要靠活檢診斷。 大多數多發性皮膚神經瘤的病例在臨床上常診斷為結核疹, 其它需要鑒別的還有肌瘤、纖維瘤及肉芽腫等。 這些都需要通過活檢加以鑒別。

治療方法

外科切除, 可以治癒。

臍息肉和臍茸是一回事嗎

臍茸是小兒臍部的卵黃管殘餘組織(胚胎殘餘組織)增生物, 又稱為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

定義

通俗的講, 臍茸是小兒臍帶脫落後, 創面上出現的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的息肉樣增生物, 可有少量“膿水”樣分泌物(如果被碰傷, 分泌物可呈血性)。

——來源

胎兒通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相連, 臍帶根部和胎兒腹部正中連接處稱為臍。

臍帶內有臍靜脈和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接,

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 以及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接)、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接)等結構。 正常情況下, 卵黃管等結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和斷臍後, 或閉塞、或纖維化、或消失, 最後僅殘留一皮膚瘢痕凹陷——臍。

臍茸正是卵黃管閉塞後, 其遠端的粘膜(腸粘膜)未完全消失, 在小兒臍部出現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臍肉芽腫

“臍茸”在部分文獻裡被稱為“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 實際上從臍茸的來源分析, 它屬於一種先天畸形, 而不屬於肉芽腫。 可能是因為醫學專業詞典裡不能查到我們常用的詞語“臍茸”及其英文翻譯, 而只有“臍肉芽腫”及其英文翻譯的緣故, 這些作者認為臍茸等同於臍肉芽腫。 其實, “臍茸”的同義詞“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在醫學專業詞典裡是能查到的。

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於斷臍後未癒合的傷口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 形成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與臍竇、臍瘺的聯繫與區別

聯繫:三者均來源於胚胎卵黃管殘餘組織。

區別:三者形態上有區別, 後兩者呈管狀(臍竇——和腸管不通;臍瘺——與腸管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