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不只是貼膏
今年7月18日, 全民戰高溫的三伏天就要開始了。 對咳喘、關節炎等老病號來說, 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時節。 每年這個時候, 到各大中醫院貼“三伏貼”的病人絡繹不絕, 以至於人們把“冬病夏治”和“三伏貼”畫了等號。 對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周繼朴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冬病夏治絕不是貼個膏藥那麼簡單, 只有正確認識其內涵, 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周繼樸介紹說, 冬病夏治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天人合一、因時制宜”及“未病先防”的原則。 夏天陽氣旺盛, 在三伏天達到頂峰,
有的病人反映, 自己堅持冬病夏治好幾年了, 為啥效果不好呢?周繼樸分析, 大致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 冬病夏治只針對虛寒性疾病, 採取溫陽、祛濕、散寒等方法, 因此病人是否適合冬病夏治, 一定要先辨證, 看是否屬虛寒, 如果是熱證, 則南轅北轍, 效果適得其反。 呼吸病患者大部分屬於虛寒型,
其次, 近年來三伏貼知名度高, 但冬病夏治不是只有這一招, 還有針灸、拔罐、刮痧、中藥內服等多種手段。 周繼樸介紹說, 關節炎患者針灸、拔罐效果好;臟腑虛寒的患者, 中藥內服效果好, 如可讓肺虛寒的咳喘病人服小青龍湯、玉屏風散等, 脾胃虛寒者可給予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腎虛寒者可給予金匱腎氣丸等。
再次, 三伏貼除了要對證,
最後, 對三伏貼不能迷信和神化。 周繼朴強調, 中醫外治是輔助治療手段, 不能把治病的希望寄託在這幾個藥餅上, 放棄平時的治療是絕對錯誤的。 日常生活中, 患者必須注意飲食、起居、情志的調整, 特別要避免寒邪侵擾, 天熱時該出汗就出汗, 不要貪涼。 秋冬季節, 更要加強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