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手足口病怎麼治療

我13了,最近手上和腳上還有口腔長了很多的小疹子,懷疑是手口足病,但沒有其他症狀,這是不是手口足病?如何治療?應該使用什麼藥物?

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最多可達到21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有關資料報導,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佈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稚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併發症。 診斷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生炎症(有時稱口炎)。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主要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于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 鑒別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于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食物、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因此預防上主要應做到: 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2.避免與患兒接觸,幼托機構發現病人,要採取隔離措施; 3.平時應加強體質鍛煉; 4.調理脾胃,及早治療食積。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應將患兒隔離,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寶寶應留在家中,直到熱度、皮疹消退和水皰結痂。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薰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鎮靜止癢劑等。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對症處理 定時測量寶寶的體溫、脈搏、呼吸。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臺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併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我國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稚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併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2008年4月于安徽省阜陽市爆發。四日零時到五日零時,阜陽市新增報告手足口病病例三百九十八例,其中住院兩百五十三例,比上日減少五十五例。當日出院一百六十八例,無死亡病例。目前仍住院治療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例,其中危、重症病例比上日減少十一例。 據悉,至今安徽省已經治癒兩千六百四十二例,其中治癒重症、病危患者九十四例。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 截至2008年5月7日,廣東全省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4876例,死亡3例。近三日均無新發生的死亡病例報告。廣東省對臨床診斷懷疑為EV 71手足口病的191例病例標本進行了實驗室檢測,結果EV71核酸陽性只有33例,當中包含此前報告的佛山高明2例死亡病例,其他絕大多數患者病情平穩。 從2008年1月1日至5月6日,天津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134例(發病率為1.28/10萬),其中本市病例128例,外地病例6例,沒有重症入院和死亡病例。 截止5月7日18時,青海省共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14例,根據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技術診斷,確診手足口病病例10例。 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髒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中藥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症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傳染病,西醫目前尚無理想的特效藥物。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的醫生們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治法,將長期行之有效的經驗散劑加以比較、補充,最終篩選出三散聯合應用。經臨床2000余例患兒應用,達到了症狀迅速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治癒率高的可喜療效。 小兒手足口病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尤以嬰幼兒多見,夏秋季節易於大範圍流行。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齊市中醫院兒科現為國家級重點專科、黑龍江省兒科疾病診療中心。該科主任中醫師張鐵、何桂華、王英等人認為,儘管小兒手足口病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範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張鐵醫生等人自擬了羚涼通散和平脾羚散,兩大散劑類型又各含有三個不同藥物組成的散劑。在風邪犯肺、心脾蘊熱型的急性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色紅,發熱,口渴,便幹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為主。採用羚涼通散,主要成分為雙花、連翹、豆豉、大黃、石膏、防風、荊芥、黃芩等。在脾胃失運、陰虛火熱型的恢復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散在或消退,身熱漸退,口唇乾燥,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以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原則。採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為陳皮、厚樸、神曲、羚羊角、蘆根、麥冬、蒼術、砂仁等。兩期均以三種散劑互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之功,使熱去疹自退,脾運正常,虛火自滅,養陰津自生。自1997年以來,該院應用上述散劑共治療觀察大量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療程平均縮短至4天。而西藥對照組,療程達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