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夏季怎么吃赤小豆清熱

中醫認為, 本品性味甘、涼, 入脾、肺經, 有清熱止渴, 醒酒解毒之功, 適用于瘧疾, 痢疾, 消渴, 傷酒頭痛, 痔瘺下血, 丹毒, 疔瘡等。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 陰不起, 病酒頭痛”。 《名醫別錄》言其“止消渴”。 《藥性論》言其“消酒毒, 明目。 散氣滿不能食, 煮一頓服之, 又下水氣, 并治小兒丹毒熱腫”。 《本草綱目》言其“治腸中積熱, 痔瘺下血”。

赤小豆, 又名紅豆、紅小豆、赤豆、朱豆, 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夏秋莢果成熟時采收, 曬干, 除去莢殼, 雜質, 收集種子備用。 中醫認為, 赤豆性味甘、酸、平,

歸心、脾、小腸經, 有健脾益氣、利水除濕、解毒排膿之功。 本品甘能補脾, 性善下行而利水, 為滋養性食療佳品, 對脾虛濕盛, 水腫脹滿, 肢體重困等, 療效甚佳。 《本經》言其“消熱毒癰腫, 散惡血不盡, 煩滿, 治水腫及肌脹滿。 ”《食療本草》言其“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散氣, 去關節煩熱, 令人心孔開, 止小便數”。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來源有二, 功效應用大致相同, 赤小豆偏涼, 藥力優, 赤豆甘平略偏于補, 多作食物。 現二者已混用。 現介紹四則粥療方, 供選用。

1.赤豆花粥:赤小豆花10克, 大米100克, 白糖適量。 將豆花、大米淘凈備用。 先取大米煮至粥成, 待熟時調入赤豆花、白糖, 再煮一二沸服食, 每日1劑。 可清熱止渴, 適用于消渴, 小便頻數等。

2.二花粥:赤小豆花、葛花各10克,

大米100克, 白糖適量。 將二花、大米淘凈備用。 先取大米煮至粥成, 待熟時調入二花、白糖, 再煮一二沸服食, 每日1劑。 可醒酒解毒, 適用于醉灑, 口干煩渴, 納差食少, 頭痛等。

3.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 大米100克, 白糖適量。 將豆、米淘凈, 先取赤豆煮沸后, 納入大米煮至粥成, 調入白糖, 再煮一二沸服食, 每日1劑。 可健脾利水, 適用于水腫病、腳濕氣及中老年人肥胖癥等。

4.豆苓粥:赤小豆50克, 茯苓粉15克, 大米100克, 白糖適量。 將豆、米淘凈, 先取赤豆煮沸后, 納入大米煮至粥成, 調入茯苓粉、白糖, 再煮一二沸服食, 每日1劑。 可健脾利濕, 適用于各種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