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反復頭暈可能是心動過緩

老人心動過緩十分常見, 如果患者本身沒有器質性心臟病, 過緩也只是“稍緩”, 則不用太擔心;但如果頻率低於40次/分鐘或老人有心臟病在身, 則需就醫處理。

老人時不時地突然摔倒在地,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骨質疏鬆、低血糖暈倒、心動過緩等。 骨質疏鬆或由鈣質流失嚴重、補充不及時所致;低血糖則與部分老人消化吸收功能變差, 營養不良有關;而心動過緩則可能不與任何外在誘因掛鉤, 純粹因年老體衰, 身體內“天然電池”電量不足而引起。

專家介紹, 人體竇性心律的頻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減慢, 因此,

老人心動過緩十分常見。 如果患者本身沒有器質性心臟病, 過緩也只是“稍緩”, 可能老人平安無事, 沒有症狀出現;但如果頻率低於40次/分鐘或老人有心臟病在身, 情況就會變得兇險:輕則暈倒、重則威脅生命。

對此, 專家從病因、治療以及預防三方面給出了詳細提醒, 曾有或現有心動過緩者請注意了!

病例

老人反復摔倒, 原是心動過緩

李奶奶年近八旬, 平時身體狀況還算不錯。 可近幾個月她在家多次摔倒, 事後進行頭顱CT等檢查也沒查出個究竟, 家人只得作罷。 不久前, 她上街買菜時再次頭暈, 接著摔倒在地, 把頭都摔破了。 家人趕忙將她送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

做心電圖發現, 李奶奶的心跳居然只有30餘次每分鐘,

幾乎剛達到正常水準的一半!最終她被確診為心動過緩, 而檢查發現, 罪魁禍首就是她的竇房結功能已明顯減退。 醫生為李奶奶植入了一台人工心臟起搏器, 心跳隨後恢復正常, 目前她已康復出院。

原因

體內“天然電池”衰退所致

“竇性心律的頻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減慢, 因此老年人出現心動過緩是很常見的現象。 ”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解釋, 心動過緩是指竇性心律慢於60次/分鐘, 可見于健康的成人, 但最多見於老人和運動員, 可在睡眠時發生。 “出現不適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他們屬於疾病高危人群, 其中尤以有基礎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居多。 ”他說。

王景峰表示, 臨床上, 大多數老年人心動過緩是由於竇房結功能減退所引起。

“竇房結是我們心臟的‘天然電池’, 是控制人體心臟跳動的總司令官, 它的命令通過放電形式由心肌傳導系統下達到整個心臟。 當這個‘天然電池’不能穩定發出電刺激時, 心臟就會出現心律失常, 心跳減慢有時每分鐘只有20~40次, 甚至停跳。 ”他解釋。

此外, 病理因素也可能帶來心動過緩。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患者本身有冠心病或心肌病, 從而引起的心臟起搏與傳導系統缺血或退行性變, 使竇房結功能減退, 導致過緩心律。 ”王景峰說。

提醒

稍微“過緩”不用太擔心

王景峰表示, 老人出現心動過緩, 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暈、胸悶、乏力、昏厥, 有極個別患者嚴重發病時或會導致突然死亡。

“對於心動過緩既不能太過恐慌,

也不能掉以輕心, 要分人群分症狀對待。 ”王景峰認為, 老人心動過緩如果只是“稍慢”, 處在40~60次/分鐘, 只要沒有器質性心臟病存在, 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症狀, 此種情況下不用太擔心, 一般不應認為是病理情況;如果心動過緩時的心率已經低於40次/分鐘, 則會出現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狀。 此時很容易有頭暈、胸悶等徵兆反復出現, 必須就醫處理。 “如有心動過緩, 並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 則要求此類患者應做進一步的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 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的可能。 ”

治療

自行服藥需謹慎

王景峰告訴記者, 問診發現, 李奶奶曾在治療心動過緩時步入了這些患者最常見的誤區:由於頭暈,

她以為是低血糖、血運不足, 連續幾個月在家堅持吃改善血液迴圈的藥物, 但是, 頭暈症狀始終未見好轉, 發展到嚴重時就會突然暈倒。

因此, 王景峰提醒市民:如果經常頭暈, 要警惕心動過緩的可能性, 而一旦確診為心動過緩, 患者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尤其要審慎對待減慢心率和心臟傳導的抗心律失常藥物。 “這類藥物的應用要嚴格掌握適應症和劑量, 避免過量和誤用。 否則輕則加重病情, 重則可帶來生命危險。 ”王景峰稱, 雖然治療心動過緩可採用藥物治療方法, 但藥物作用時間短, 只限於緊急救護, 而且具有副作用, 療效不穩定, 不能長期進行。

他介紹, 對於心跳過緩明顯的老年患者而言,

目前被公認的長期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其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 王景峰表示, 基於心跳過緩源頭在於竇房結, 即心臟的“天然電池”放電微弱或沒電, 所以應對措施可以是安裝心臟起搏器, 即增加一個人為“備用電池”在體內, 它能替代心臟的起搏點發放電流, 使心臟有節律地跳動起來。 “它的優點是使更多的心臟驟停患者、心衰患者得以挽救生命、提高生活品質, 並且沒有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