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健腦防中風 收好這十條錦囊

以往人們總認為腦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而近年來卻頻頻聽聞年輕人中招。 秋冬乍寒乍暖之際, 歷來是心腦血管疾病最易纏身的季節, 平日有“三高”困擾的朋友們, 這時尤其需要好好保重了。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針推康復科主任周國平教授提醒說, 做好以下基本“路數”, 可以避免八成以上的中風悲劇。

如果家裡有人不幸中招, 康復有什麼好招數?該怎麼照顧?周國平說, 中風病人的康復, 闖過5大關, 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預防:居家健腦這麼做

周國平強調, 健腦對預防卒中有積極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均衡飲食與增加大腦活動達到效果。 以下5方面可以適當多做:

1.多吃蛋、魚類。 這些食物能提供omega-3脂肪酸、多種氨基酸、卵磷脂之類的神經遞質製造所需的原料。 相應的, 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性奶油、馬鈴薯片、沙拉醬、餅乾以及薯條等食物就儘量少吃為妙。

2.多補充健腦食物。 杏仁、核桃、葵花子、粳米、蕎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中, 杏仁補腦的功效甚佳。 其次核桃中的磷脂, 對腦神經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多聽音樂。 人的語言、計算、分析等功能, 由大腦的左半球負擔, 而音樂由右半球主管。 建議平常多聽音樂, 可以促進“開發”右側半腦的功能。

4.適當運動。 通過肢體運動, 大腦也學會了控制肌肉的新技巧,

增強了判斷距離的能力和保持肢體平衡的技巧, 應選擇多種運動方式來鍛煉大腦。

5.學習新技能。 老人家多學習新事物, 跟上年輕人的“潮流”, 並不是純粹尋開心, 而是真的能讓人顯得年輕喲!因為學習就是讓你的大腦保持活力的最好方式。 學習一門新技能會使大腦更多區域參與活動, 頭腦中的舊記憶也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康復:幫患者闖過5關

周國平介紹, 偏癱、吞咽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血管性癡呆是最常見的腦卒中五大後遺症, 對患者而言, 後期的康復訓練對恢復智力和肢體功能至關重要。 能夠克服這五大困難, 就順利“通關”了。

第一關:防跌倒

中風康復病人如果再摔一跤可就不是小事了。 醫院的康復科常會對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評估,

一旦確定為高風險, 醫生就會提醒患者增強防範意識, 呼叫器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上輪椅前要將輪子鎖定, 下床行走要用助行器、穿防滑鞋等。

等恢復到能夠保持坐位平衡的時候, 就可以適當做一些功能訓練。 現在醫院的平衡訓練器也很“給力”——患者使用它就像玩體感遊戲一樣, 站在一個盤子上, 電腦顯示幕有游標, 如果感應到病人身子往左偏, 游標就會左移, 往右偏則游標右移。 病人可以努力讓游標保持在螢幕中央, 進而保持平衡, 鍛煉下肢肌肉力量。

第二關:恢復語言

周國平說, 很多中風患者存在語言功能障礙, 要麼是失語, 組織話語形成表達有困難, 要麼是發音有困難, 說話含糊不清、口角歪斜流口水。

但這些患者理解別人的話、讀報紙、看電視、寫字等卻沒有問題。

這時家人可以鼓勵他們讀報紙, 把字念出來。 平時多和患者交流、說話。 可以買一些小學生的識字卡片、圖片或實物, 讓患者指認, 內容以患者接觸較多的日常生活用品為宜。 後期可以增加訓練難度, 發出一些口頭指令, 讓患者執行, 比如翻書等。

發音有障礙的, 要重點訓練口、面、舌發音器官的肌肉運動, 比如張口閉口、舌頭上下左右運動、伸舌、捲舌、舌頭轉動、鼓腮吹氣等。

第三關:強血管

中風會對心腦血管造成一系列打擊, 患者很容易出現各類心肺功能障礙。 周國平建議, 血管康復越早開展越好。

中風後如果長期臥床或靜坐, 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很高,

這不僅會大大增加中風再發的風險, 還可能引起心肺功能衰竭。 患者應盡可能早下床, 不要總是躺在床上。 若肢體不能自主運動, 可在康復治療師幫助下活動肢體關節, 慢慢重新“學走路”。 步態走穩、走對後, 患者最好每天主動步行一定距離(如50步/天)。 不過, 不主張患者進行大幅度運動, 比如跑步等無氧運動。

第四關:保認知

周國平說, 臨床上約30%~40%的中風患者有認知障礙。 醫生會先評估患者的定向力、注意力、計算力、遠期及近期記憶力等認知能力, 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

總的來說, 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康復過程需要有耐心, 像教小學生一樣, 從最簡單的算術題開始恢復計算力;從最基礎的看圖識字開始增強認知能力。

定向力的練習和視覺記憶的測定, 可做地圖作業、彩色積木塊排列、物品分類、數位的排列、問題處理等。

一般來說, 認知康復的強度可以說需要達到孩子上學的強度了:每天至少6小時, 每週至少6天, 連續6個月。 如果感覺疲勞, 也不要過於堅持, 可適當降低強度。

第五關:調情緒

據統計, 40%~70%中風的人會有焦慮、抑鬱等問題。 如果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患者會產生無用感, 心態消極, 人也變得懶惰、不愛說話、抑鬱等。 家人需要經常鼓勵患者, 給予包容和愛, 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和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