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蜀葵根-中草藥大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Shǔ Kuí Gēn
【英文名】Root of Hollyhock
【別名】葵花根、土黃蓍、棋盤花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haea rosea (L.)Cav. [Alcea rosea L.;Althaea sinensis Cav.;A.rosea (L.) Cav.var.sinensis (Cav.) S.Y.Hu]
採收和儲藏:冬季挖取, 刮去栓皮, 洗淨, 切片, 曬乾。
【原形態】蜀葵 二年生直立草本, 高達2m。 莖枝密被刺毛。 葉互生;葉柄長5-15cm, 被星狀長硬毛;托葉卵形, 長約8mm, 先端具3尖;葉近圓心形, 直徑6-16cm, 掌狀5-7淺裂或波狀棱角, 裂片三角形或圓形, 中裂片長約3cm, 寬4-6cm, 上面疏被星狀柔毛, 粗糙, 下面被星狀長硬毛或絨毛。 花腋生, 單生或近簇生, 排列成總狀花序式, 具葉狀苞片。 花梗長約5mm, 果時延長至1-2.5cm, 被星狀長硬毛;小苞片杯狀,
常6-7裂, 裂片卵狀披針形, 長8-10mm, 密被星狀粗硬毛, 基部合生;萼鐘狀, 直徑2-3cm, 5齒裂, 裂片卵狀三角形, 長1.2-1.5cm, 密被星狀粗硬毛;花大, 直徑6-10cm, 有紅、紫、白、粉紅、黃和黑紫等色;單瓣或重瓣, 花瓣倒卵狀三角形, 長約4cm, 先端凹缺, 基部狹, 爪被長髯毛;雄蕊柱無毛, 長約2cm, 花絲纖細, 長約2mm, 花柱分枝多數, 微被細毛。 果盤狀, 直徑約2cm, 被短柔毛, 分果爿近圓形, 多數, 背部厚達1mm, 具縱槽。 花期2-8月。
【生境分佈】本種原產我國西南地區, 殃各地廣泛栽培。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 略彎曲, 長5-20cm, 直徑0.5-1cm;表面土黃色, 栓皮易脫落。 質硬, 不易折斷, 斷面不整齊, 纖維狀, 切面淡黃色或黃白色。 氣談, 味微甘。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 皮層為橫切面的1/5, 纖維束眾多, 斷續排列成4-7層環帶。
韌皮部較窄, 多壓縮, 常有縱裂隙至皮層。 木質部寬, 約占根切面的3/5導管單個或數個成群, 呈放射狀排列, 射線1-2列細胞。
【化學成份】根含粘液質(mucilage), 一年生根的粘液質含戊糖(pentose)7.78%, 戊聚糖(pentosan)6.87%, 甲基戊聚糖(methylpentosan)10.59%及糖醛酸(uronic acid)20.04%。
【藥理作用】根可作潤滑藥, 用於粘膜炎症, 起保護、緩和刺激的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取租粉1g, 加2%鹽酸甲醇溶液5ml浸漬20min, 濾過, 濾液顯紫紅色;取濾液滴于白瓷板內, 滴加硫酸, 顯橙黃色。
【性味】甘;鹹;性微寒
【歸經】心;肺;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排膿。 主淋證;帶下;痢疾;吐血;血崩;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燙傷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搗敷。
【附方】①治小便淋瀝: 葵花根一撮。 洗淨, 銼碎, 用水煎五、七沸服。 《衛生寶鑒》葵花散)②治血崩、吐血:棋盤花根二兩。
煨甜酒吃。 ③治白帶增多: 棋盤花根一兩。 燉豬離吃或爆水服;治大便不通:棋盤花根、冬莧萊各一兩。 煨水服。 (⑧方以下出《貴州草藥》)⑤治腸癰: 蜀葵根一錢, 大黃一錢。 水煎服。 (〈經驗良方》蜀葵湯) ⑥治內癰有敗血, 腥臭殊甚, 臍腹冷痛, 用此排膿下血;單葉紅蜀葵根、白芷各一兩, 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 為末, 黃蠟溶化, 和丸梧於大。 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九, 待膿血出盡, 服十宣散補之。 〈坦仙皆效方》懷忠丹)⑦治諸瘡腫痛不可忍者:葵花根, 去黑皮搗, 若稠, 點井花水少許, 若不稠, 不須用水, 以紙花如膏貼之。 《濟生拔萃》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根及莖, 並主客熱, 利小便, 散膿血惡汁。
2.《本草衍義》:取紅單葉者, 治帶下, 排膿血惡物。
3.《分類草藥性》:治紅崩,
吐血, 白帶。
4.《本草推陳》:治丹毒, 火瘡, 燒傷, 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