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復染得作用
革蘭氏染色復染是一種鑒別細菌的方法, 一般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尤其是在醫學上革蘭氏染色復染應用比較廣泛, 它能更好的檢測和鑒別人體內的細菌分類和特性, 根據這些信息來更好的幫助患者對癥下藥, 治療疾病, 那么, 革蘭氏染色復染得作用是什么呢?
革蘭染色的是根據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的不同來區分的, 用個形象一點的話就是: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就好比一張篩面粉的篩網, 孔徑較小, 初染的結晶紫和媒染的碘液會結合成大分子的復合物, 經過酒精脫色也不會跑出來, 就算是顏色淺的番紅復染也不會影響到紫色的觀察, 所以到最后也還是紫色的。
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就像是一張漁網, 孔徑較大, 結晶紫和碘液的復合物就算結合了也可以經過酒精處理脫出來, 到了酒精脫色這一步就是無色的,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 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未經染色之細菌, 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 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 染色后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色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等屬革蘭氏染色陽性菌。 百日咳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淋病雙球菌等均屬革蘭氏陰性。 所以根據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性質, 可以縮小鑒定范圍, 有利于進一步分離鑒定, 以對疾病做出診斷。 又由于各種抗生素的抗菌譜不同, 革蘭氏染色尚可做為選用抗生素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