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
說起中藥方劑, 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麼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大建中湯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別名】 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處方】 蜀椒3克(炒去汗)乾薑12克 人參6克
【功能主治】 溫中補虛, 降逆止痛。 主脾胃虛寒,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食, 腹中寒, 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用法用量】 上三味, 用水400毫升, 煮取200毫升, 去滓;納膠胎70毫升, 微火煎取150毫升, 分二次溫服, 每次相隔約一小時。 藥後可飲粥適量。 當一日食糜, 溫覆之。
【備註】 方中蜀椒味辛大熱, 溫脾胃, 助命火, 並能散積殺蟲;乾薑辛熱,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 大建中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 甘草6克 人參9克 半夏10克 生薑15克 蜀椒6克 飴糖24克
【制法】 上六味, 哎咀。
【功能主治】 主虛勞, 寒飲停在脅下, 決決有聲, 有頭上沖皮起, 引兩乳, 腹痛裡急, 多夢健忘, 失精氣短, 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用水1升, 煮取300毫升, 去滓, 納飴糖, 服200毫升。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處方】 黃耆(去蘆)附子(炮, 去皮、臍)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續斷 石斛(去根)人參 川芎 當歸(去蘆, 酒浸)白芍藥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藥歎咀。
【功能主治】 主諸虛不足, 小腹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 用水230毫升, 加生薑5片, 煎至160毫升,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別名】 三物大建中湯
【處方】 蜀椒2合(去汗), 乾薑4兩, 人參2兩。
【功能主治】 補心脾, 祛寒氣。 溫中補虛, 降逆止痛。 主中陽虛衰, 陰寒內盛, 或蛔蟲為患, 脘腹寒痛, 嘔不能食, 腹皮高起, 出現頭足狀包塊, 痛而拒按, 或腹中漉漉有聲, 舌苔白滑, 脈細緊, 甚則肢厥脈伏。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 腹中寒, 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飲食下嚥, 自知偏從一面下流, 有聲決決然。 心腹寒痛, 嘔不能食, 腹中蟲物乘之而動。 陰黃。 厥逆, 脈伏。 寒飲升降, 心腹劇痛而嘔;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挾蛔蟲者。
【用法用量】 三物大建中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注意】 實熱內結, 濕熱積滯, 陰虛血熱等腹痛忌用。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 蜀椒辛熱, 入肺散寒, 入脾暖胃, 入腎命補火;乾薑辛熱通心, 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 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 緩可和中。 蓋人之一身, 以中氣為主, 用辛辣甘熱之藥, 溫健其中髒, 以大祛下焦之陰, 而複其上焦之陽也。
【臨床應用】 1.腹痛嘔吐:腹中痛甚則有塊, 平則無形, 每每嘔吐酸水。 此屬中虛, 陽氣不運。 當與大建中湯。 黨參、蜀椒、乾薑、金橘餅。
【摘錄】 《金匱》卷上
【別名】 大建中黃耆湯
【處方】 飴糖半斤, 黃耆3兩, 遠志3兩, 當歸3兩, 澤瀉3兩, 芍藥2兩, 人參2兩, 龍骨2兩, 甘草2兩, 生薑8兩, 大棗20枚。
【功能主治】 五勞七傷。
【用法用量】 大建中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摘錄】 《千金》卷十九
【處方】 甘草2兩, 人參3兩, 半夏1升, 生薑1斤, 蜀椒2合, 飴糖8兩。
【功能主治】 虛勞寒澼, 飲在脅下, 決決有聲, 飲已如從一邊下, 有頭並沖皮起, 引兩乳內痛, 裡急, 善夢失精, 氣短, 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1鬥, 煮取3升, 去滓, 納糖消, 服7合。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本《金匱》三物大建中湯, 於中除去乾薑之守中, 易入生薑以散表, 更加半夏以運痰, 甘草緩急。 藥雖小變而大義不殊。
【摘錄】 《千金》卷十九
【別名】 八味大建中湯
【處方】 黃耆4兩, 人參2兩, 大棗20枚(擘),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 主虛勞氣血俱虛, 腹中拘急或疼痛, 喜溫喜按, 呼吸氣短, 動則汗出, 手足不溫, 及陰證發斑。 內虛絕, 裡急少氣, 手足厥逆, 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 不能食, 起即微汗出, 陰縮;或腹中寒痛, 不堪勞苦, 唇口舌幹, 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 而煩苦酸疼, 不能久立, 多夢寤。 陰證發斑。 無根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 上獨熏肺, 傳於皮膚, 胸背、手足發斑, 稀少而微紅, 如蚊、蚋、虱、蚤咬形狀。 發黃;兼治下焦虛寒之證。
【用法用量】 八味大建中湯(《景嶽全書》卷五十三)。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
【各家論述】 《傷寒溫疫條辨》:方中參、耆所以補中, 夏、草所以調中, 以此皆脾胃藥也;複有歸、芍之和血,
【摘錄】 《外台》卷十七引《深師方》
【處方】 乾薑(炮裂)1兩半, 芍藥1兩, 甘草(炙, 銼)1兩, 桂(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腸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加大棗3枚(去核), 餳1塊, 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 空腹溫服, 1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 大建中黃耆湯、黃耆建中湯
【處方】 黃耆3兩, 遠志(去心)3兩, 當歸3兩, 澤瀉3兩, 芍藥2兩, 人參2兩, 龍骨2兩, 甘草(炙)2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房事過度, 氣血俱虧, 精關不固, 少腹急痛, 尿頻尿精, 虛熱, 自汗或盜汗, 形體羸瘦。 蠱病, 小腹急痛, 便溺失精, 溲而出白液。 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使,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日間小劇,至夜漸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虛熱盜汗,四肢倦怠,百節煩疼,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用法用量】 大建中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黃耆建中湯(《普濟方》卷二一八)。
【摘錄】 《宣明論》卷一
【處方】 白芍6兩,黃耆3兩,遠志3兩,當歸3兩,澤瀉3兩,龍骨2兩,人參2兩,草(炙)2兩,吳術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或寐而汗,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擘破),入飴少許,煎1盞,食前溫服。
【摘錄】 《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 蓯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藥、甘草、人參、茯苓、鹿茸(蜜炙)、龍骨(煆)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滋氣養血,充益五臟。主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
【處方】 人參(去蘆)2兩,粉草(炙)2兩,龍齒(研)3兩,當歸(酒洗,去蘆)3兩,酸棗仁(去皮)3兩,黃耆(去蘆)3兩,白芍藥4兩,遠志(去心)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半,石蓮肉(去心)1兩半,澤瀉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歸,小便或赤或白,甚則尿精滑數,夜夢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漸瘦悴,或生虛熱,六脈虛弱,或大而軟,按之不應。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溶,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五○引《管見大全良方》
【處方】 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
【功能主治】 勞傷陽氣,不肯複元,清陽凋喪,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經和補調理,右脈濡,來去澀者。虛勞腹痛。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學從眾錄》引作“加減大建中湯”。
【摘錄】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處方】 黃耆(去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鹿茸(酒蒸)1兩,地骨皮(去木)1兩,續斷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芍藥1兩,小草1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脹,骨肉酸痛,短氣喘咄,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痛,多臥少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濟生》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大建中湯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瞭解下。大建中湯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
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使,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日間小劇,至夜漸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虛熱盜汗,四肢倦怠,百節煩疼,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用法用量】 大建中黃耆湯(《普濟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黃耆建中湯(《普濟方》卷二一八)。
【摘錄】 《宣明論》卷一
【處方】 白芍6兩,黃耆3兩,遠志3兩,當歸3兩,澤瀉3兩,龍骨2兩,人參2兩,草(炙)2兩,吳術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或寐而汗,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擘破),入飴少許,煎1盞,食前溫服。
【摘錄】 《女科百問》卷上
【處方】 蓯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藥、甘草、人參、茯苓、鹿茸(蜜炙)、龍骨(煆)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滋氣養血,充益五臟。主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
【處方】 人參(去蘆)2兩,粉草(炙)2兩,龍齒(研)3兩,當歸(酒洗,去蘆)3兩,酸棗仁(去皮)3兩,黃耆(去蘆)3兩,白芍藥4兩,遠志(去心)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半,石蓮肉(去心)1兩半,澤瀉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歸,小便或赤或白,甚則尿精滑數,夜夢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漸瘦悴,或生虛熱,六脈虛弱,或大而軟,按之不應。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溶,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五○引《管見大全良方》
【處方】 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
【功能主治】 勞傷陽氣,不肯複元,清陽凋喪,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經和補調理,右脈濡,來去澀者。虛勞腹痛。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學從眾錄》引作“加減大建中湯”。
【摘錄】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處方】 黃耆(去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鹿茸(酒蒸)1兩,地骨皮(去木)1兩,續斷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芍藥1兩,小草1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脹,骨肉酸痛,短氣喘咄,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痛,多臥少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濟生》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對大建中湯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也可以多瞭解下。大建中湯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達到的效果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