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藤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Qiàn Cǎo Té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iacordifolia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集, 切段,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茜草,
【生境分佈】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產於四川、江蘇、上海、浙江等地。 自產自銷。
【性狀】性狀鑒別:乾燥莖下端粗約3-4mm, 呈圓形, 外表面淡紫紅色或棕紅色;上端莖呈四方形, 枯綠色, 莖的棱上有粗糙細毛刺。
【化學成份】全草含茜草萜酸(rubifolic acid)及茜草香豆酸(rubicounlaric acid)。
【炮製】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洗淨潤軟, 切段, 乾燥, 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為莖、葉混合, 呈段狀。 莖方柱形, 皺癟灰綠色, 有明顯的4條縱棱, 棱上疏生倒刺, 切面白色或中空。 葉灰綠色或紅褐色, 上表面具粗糙毛, 下面脈上及葉柄有倒刺。 氣微、味淡。 貯乾燥容器內, 置通風乾燥處。
【性味】苦;涼;無毒
【歸經】心;肝;腎;大腸;小腸;心包經
【功能主治】止血;行瘀。 主吐血;血崩;跌打損傷;風痹;腰痛;癰毒;療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鮮品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凡血虛發熱泄瀉無瘀滯者均忌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