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粟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Yě S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的穀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tariadeniculata(Lam.)Beauv.
採收和儲藏:谷粒成熟時採收, 曬乾。
【原形態】莠狗尾草, 多年生草本, 叢生, 具短節狀根莖或根頭。 稈直立或基部膝曲, 高30-90cm。 葉鞘壓扁具脊, 近基部常具枯萎纖維的老葉鞘, 鞘背無尾;葉舌為1圈短纖毛;葉片質硬, 常卷折呈線形, 長5-30cm, 寬2-5mm, 無毛或上面近基部具長柔毛, 先端漸尖, 邊緣略粗糙。 圓錐花序稠密呈圓柱狀, 頂端稍狹, 長2-7cm, 寬約5mm(剛毛除外), 主賀具短細毛, 剛毛粗糙, 5-12枚, 長5-10mm, 錢黃色, 褐鏽色或淡紫色到紫色;小穗橢圓形, 長2-2.5mm, 先端尖;第1穎卵形, 長為小穗的1/3,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曠野、路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 主五勞虛燒;婦人幹血勞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