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善待膝關節 把握四個關鍵期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 也是最大的承重關節。 在人漫長的一生中, 膝關節的磨損是不可避免、無法逆轉的, 從學會走路的那一天起, 就不停地被磨損消耗。 盡管它在我們的生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它的健康卻往往被大家忽視。 很多人直到被各種關節病痛困擾時, 才想起呵護自己的膝關節, 并為年輕時的不當行為后悔不已。 那么, 要善待膝關節, 我們該注意些什么呢?

成長期:18歲前

防運動損傷

在18歲之前, 膝關節處于發育階段。 生長痛:青少年的骨骼生長發育迅速, 代謝產物易在膝關節處堆積,

夜間膝關節附近或小腿前側常出現疼痛。 生長痛是青少年生長過程中正常的疼痛, 度過生長周期就會自動好轉。 注意休息, 對疼痛部位進行按摩或熱敷, 可緩解疼痛。 生長痛多是斷斷續續的, 若持續性疼痛, 要及時就醫, 警惕骨腫瘤、兒童白血病、青少年關節炎等疾病。 脛骨結節骨骺炎:11~15歲的男孩多發, 劇烈運動后, 骨關節處有腫脹、壓痛、紅熱, 伸屈膝或蹲起時疼痛加重。 脛骨結節骨骺炎可自行痊愈, 無須藥物治療。 建議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跑、跳、蹦或長久步行。

處于發育期的青少年應采取循序漸進的鍛煉方法。 適量運動的初衷是幫助人體維持能量攝入和消耗的平衡, 促進骨骼肌肉系統的良好發育。 因此, 青少年的體育運動應保持適量,

并做好熱身運動, 避免過度地跑、跳、蹲, 防止運動損傷。 另外, 合理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 有益于骨骼發育。

黃金期:18~30歲

避免過度運動

到了青壯年, 膝關節處于“完美狀態”, 迎來它的黃金期。 許多年輕人運動起來可以說不知疲倦, 往往對可能出現的運動損傷認識不夠。 這個年齡段容易出現的問題如下:

“跑步膝”:跑步方式不當易引起一些膝關節的問題, 俗稱“跑步膝”。 典型癥狀是膝蓋附近疼痛, 長時間保持膝蓋彎曲坐姿、上下樓梯或者走小坡路時, 疼痛更明顯。 預防“跑步膝”,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塑膠跑道, 穿舒適的跑鞋, 盡量減少膝蓋在跑步中的撞擊和磨損;跑步前必須做好熱身運動, 提高不同肌群之間的協調性,

避免肌肉力量紊亂而形成的額外損傷;長時間劇烈運動時可佩戴護膝。

前交叉韌帶損傷:大多是籃球、足球等專業運動損傷。 普通人在柔道、滑雪、羽毛球運動中劇烈扭轉時, 易出現前交叉韌帶斷裂。

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多由扭轉外力引起, 當一腿承重, 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 身體及大腿猛然內旋, 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 導致半月板撕裂。

針對當今社會的“運動熱”, 需要提醒大家, 黃金期的膝蓋雖然自我修復能力強, 運動功能最強盛, 適當的體育鍛煉是必要的, 但切不可盲目自信地過度運動, 逞一時之快, 最終還是自己的身體埋單。

脆弱期:30~45歲

增加膝關節穩定性

30~45歲, 膝關節的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

出現膝關節酸痛的頻率增加, 膝蓋遭遇脆弱期。 關節軟骨是包繞在骨頭外面的彈性結構, 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脆骨”, 能夠降低膝關節活動時的摩擦力, 從而讓膝關節的運動更有效率。 軟骨的磨損不僅會破壞軟骨表面, 從而影響膝關節的活動, 磨損下來的碎屑, 還會對膝關節周圍的結構造成刺激。 隨著人體的代謝機能下降, 對這些磨損碎屑的吸收能力也會下降。 因此, 隨著脆弱期的來臨, 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 調整運動強度和運動量, 讓膝關節達到一個新的功能平衡。

這個時期, 膝關節容易出現內外側副韌帶損傷。 尤其是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朋友, 膝關節的正常受力模式被人為地改變,

更容易對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造成損傷。 在這個時期, 膝關節保健的重點是要避免爆發性強、動作幅度大且頻率過高的運動。 同時要重視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的鍛煉, 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退化期:45歲以上

減輕膝關節負擔

這時期骨質開始逐漸流失, 膝關節的堅固程度也開始下降。 隨著人體自我修復能力的下降, 磨損下來的碎屑無法完全吸收, 逐漸存積在膝關節里, 形成一個個小球狀的“游離體”, 這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退化。 在這個時期, 膝關節宛如進入一個持續退化的“生態環境”, 稍微受到不良刺激, 就會產生一系列病癥, 例如滑膜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

針對膝關節退化期的主要問題, 有如下幾點建議:①健康飲食,

控制體重, 避免肥胖, 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②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 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 降低膝關節的磨損程度;③減少騎車、爬山、爬樓等磨損膝關節的運動, 堅持每天鍛煉膝關節的力量, 如直腿抬高、側抬腿等動作。 (徐啟明)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