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身體虛
中醫給患者看病的時候, 一般都會給患者診脈, 通過患者脈搏跳動的情況來判斷患者身體的體質, 中醫如果說患者的身體比較虛, 開的藥方里面大多數都有調理體虛的溫補藥物, 有一些人如果身體過于虛弱, 吃了藥就可能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容易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 那么中醫說身體虛該怎么調理呢?
中醫的實癥與虛癥, 應對及食物調理方法。
虛癥指人體正氣不足, 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癥候。 虛癥的形成, 或因體質素弱(先天或后天不足)。 或因久病傷正, 或因出血、失精、大汗, 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導致“精氣奪而虛”。
虛癥分類:氣虛、陽虛、血虛、陰虛。
1、氣虛和陽虛: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 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力。 氣虛則氣短、乏力、動則氣急等癥明顯, 屬于脈虛無力, 需要益氣。 補氣的藥物可選用黃芪、黨參和人參;陽虛則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遲, 需要補陽。 陽虛多吃蛋白質高的食物, 平常按摩小拇指外側, 從指頭往里推按。
2、血虛和陰虛:共同點是消瘦、頭暈目眩、失眠、心悸、脈細。 血虛會出現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 手足麻木, 口唇指甲淡白,
實癥:實癥主要是指邪氣過盛臟腑功能亢盛所產生的癥候。 實癥的形成, 或是由病人體素質壯, 因外邪侵襲而暴病, 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 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時滯等。 常見癥狀為高熱, 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 腹脹滿疼痛而拒按, 痰涎壅盛, 大便秘結, 小便不利, 或有瘀血腫塊, 水腫食滯、蟲積, 舌苔厚膩, 脈實有力等。 新病多實壯, 壯年人患病也多為實癥。 辯證虛癥與實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從發病時間上,
總結一下實癥和虛癥的癥狀和體征, 以及應對治則。
虛癥:面色白、蒼白、萎黃無力, 神疲乏力、聲低懶言、隱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脈虛無力, 宜補虛。
實癥:面紅、煩躁、譫語, 聲高氣粗, 劇痛拒按、舌紅苔黃厚膩, 脈虛有力, 宜瀉實。 一個原則:實癥當瀉, 虛癥要補。 凡事講個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