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白千層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Bái Qiān Cénɡ Yè

【英文名】Cajeputtree Leaf, Leaf of Cajeputtree,leaf of Punetree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物白千層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leuca leucadendra L.[Myrtus leucadendra Lin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陰干。

【原形態】喬木, 高達18m。 樹皮灰白色, 厚而松軟, 呈薄層狀剝落。 嫩枝灰白色。 葉互生;葉柄極短;葉片革質, 披針形或狹長圓形, 長4-10cm, 寬1-2cm, 兩端尖, 全緣, 油腺點多, 香氣濃郁;基出脈3-7條。 花白色, 密集于枝頂成穗狀花序, 花序軸常有短毛;萼管卵形, 長3mm, 有毛或無毛, 萼齒5, 圓形, 長約1mm;花瓣5, 卵形, 長2-3mm, 寬3mm;雄蕊多數, 綠白以, 長約1cm, 常5-8枚成束, 花藥背部著生, 藥室平行, 縱裂;子房下位, 與萼管合生, 先端突出, 3室, 花柱線形, 比雄蕊略長, 柱頭多少擴大。 蒴果近球形, 直徑5-7mm, 種子近三角形。 花期每年多次。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較干的沙地上, 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原產澳大利亞。

【栽培】

生物學特性 陰性樹種, 喜溫暖潮濕環境,

要求陽光充足, 適應性強, 能耐干旱高溫及瘠瘦土壤, 亦可耐輕霜及短期0℃左右低溫。 對土壤要求不嚴。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 9月下旬至翌年3月, 當果皮由紅褐色變為深灰色或褐色時, 將果枝摘下用薄膜墊托置無風處曝曬2-3d, 果實開裂脫出種子和秕粒。 種子隨采隨播, 亦可曬干袋藏備用。 2月中、下旬播種育苗。 由于種子細小, 千粒重僅0.1g, 所以播各整地要求細致, 表層土需過篩, 壓平, 淋足水分, 播下種子, 覆蓋薄膜, 日平均溫度在10℃以上, 播后5-6d可發芽。 當苗高6-8cm, 葉片接近硬革質時, 可換床育苗。 換床育苗時要施足基肥, 以后每月追施1-3次。 當苗高1.2m時可栽植。 栽植穴規格為長、寬、深各為40cm。

田間管理 3年內每年在是春或雨季前進行松土除草2-3次。

早春結合除草施有機肥。

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 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病, 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噴射。

【化學成份】葉含揮發油1%-1.5%, 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e), 占50%-65%, 其次為松油醇(terpineol), 醛類等[1]。

【藥理作用】煎劑用平板紙片法,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利濕止癢。 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腹痛泄瀉;風疹;溫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外用:適量, 煎湯洗。

【各家論述】《中國藥植圖鑒》:白千層葉和枝蒸取的揮發油可鎮痛、驅蟲及防腐, 治耳痛, 齒痛, 風濕痛及神經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