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中醫 秋天的鴨子最好吃

鴨子富含營養, 不僅享有“京師美饌, 莫妙於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 同時也為祖國醫學所稱道:“滋五臟之陰, 清虛勞之熱, 補血行水, 養胃生津……”。 “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 肉質壯嫩肥美, 營養豐富, 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同時鴨肉性寒涼, 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 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 ”國際烹飪大師屈浩介紹說, 在上海、南京等地, 秋天吃鴨肉已經成為了一種飲食傳統。

吃鴨可以除秋燥。 鴨和雞同為禽類, 功效卻大不相同。 雞尤其適合的冬季進補, 民間素有“逢九一隻雞, 來年好身體”說法。

而鴨屬於水禽, 元朝的御醫忽思慧在《飲善正要》裡說, 鴨肉味甘、冷、無毒, 補內虛, 消毒熱, 利水道。 可用于頭痛、陰虛失眠、肺熱咳嗽、腎炎水腫、小便不利、低熱等症。 “經常食用鴨肉對體弱陰虛、水腫食少、大便乾燥、低熱者最為有益。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楊力表示, 因此, 夏秋的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 相比之下, 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

鴨肉的脂肪最健康。 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 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 易於消化。 “此外, 鴨肉中的脂肪不同於其他動物油, 其各種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 化學成分和橄欖油很像, 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對患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尤為適宜。 ”楊力說。

此外, 鴨肉對心臟也有好處。 100克鴨肉裡面大概含有300毫克的鉀, 鉀跟心臟節律有關, 而且鉀高了能夠對抗鈉。 “鹽吃多了鈉高了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所以, 日常生活多吃點鴨肉取代其他的肉菜, 是非常健康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說。

感冒時別吃鴨。 鴨肉雖好, 吃時也有講究。 首先, 感冒患者不宜食用鴨肉, 否則可能會加重病情。 感冒時還是以喝雞湯為宜;其次, 慢性腸炎者要少吃, 鴨肉味甘鹹, 吃了可能使腸炎病情加重;腹痛、腹瀉、腰痛、痛經等症狀的人也最好少吃鴨肉。

最肥嫩, 去秋燥, 降低膽固醇

鴨越老湯越營養

民間一直就有“煮湯沒雞不鮮, 沒鴨不香”的說法, 平日煮湯時候放點鴨肉對營養的吸收也有很大幫助。

鴨湯含有大量的人體所需的氨基酸, 而在, 鴨肉越老營養價值越高。 平日裡人們之所以喝老鴨湯, 是因為煮湯需要添加大量新鮮的動物性原料, 所以通常取年齡比較大一點的禽類, 因為相對年齡小的來說, 味道更香濃。 所以, 煮湯要選老鴨。

吃完烤鴨後, 一般都煮碗鴨架湯。 一是為了物盡其用, 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 也有一定道理。 鴨和所有的禽類一樣, 其雛鳥的時候骨頭裡都有骨髓。 尤其填鴨鴨子生長時間一共兩個多月左右, 所以裡面骨髓很多, 煮出的湯汁色澤濃白、香氣十足。

餐館的鴨架湯味道鮮美, 而自己煮出來的往往會有腥氣, 這是做法不對造成的。 應該將鴨架冷水下鍋, 然後再少許大蔥、老薑, 大火燒開,

然後轉小火慢燉, 時間越長湯越白越好喝。 不要特意撇油, 只要撇掉浮沫即可, 還要注意開始的時候把水加夠, 不要中途加水。 出鍋前加入黃瓜片或其他青菜, 加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