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卒中后抑郁”被漏診
腦卒中除引起偏癱、偏盲、失語等一系列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外, 病后患者的抑郁狀態也是影響其康復的重要因素。 卒中后抑郁作為常見的并發癥, 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導致其出現種種不良的心境體驗和軀體功能障礙, 同時還影響患者神經及肢體活動功能的康復。
有資料顯示,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非卒中后抑郁患者。 由于缺乏客觀的檢測指標和判斷標準,且臨床醫生和家屬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肢體及其他神經功能缺損的治療上,對腦卒中后抑郁未引起足夠重視,其臨床漏診率可高達75%。
病因卒中后抑郁的病因至今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患者的人格、社會支持能力、卒中部位、認知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原有疾病史以及不良的家庭、心理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
在卒中后抑郁中有25%左右的患者發生在腦卒中急性期, 即1個月之內;約有半數患者在腦卒中后半年左右發病, 這段時間是合并抑郁的高峰期。 腦卒中后2年內均為合并抑郁癥的高危期。
患者通常不表現為悲傷或失望,身體的不適可能是抑郁的潛在表現, 這使得抑郁癥狀很難與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癥狀相鑒別。
表現多數情況下, 卒中后抑郁以一般的身體不適為首發癥狀,主要表現為乏力或困倦、無法解釋的疼痛、胃腸道癥狀、頭痛、失眠、眩暈、心悸、胸骨后灼痛、麻木、食欲不振和經前期綜合征。
治療臨床上治療卒中后抑郁首選藥物治療,同時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考慮到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和高齡,在療效相近的情況下應選副作用小、不易中毒,對基礎疾病影響小的藥物。
一般認為首次發病者,臨床痊愈后至少要維持治療6個月,首次復發應服藥1~3年, 再次復發者應終身服藥。 近年來, 臨床研究發現許多中藥單體和復方制劑治療該病具有顯著療效。
尤其是能促進腦缺血后期神經功能的康復, 改善中風后遺癥。
關懷醫護人員和家屬要做到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耐心講解相關疾病的知識及治療效果,使之盡快穩定情緒,消除恐懼,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多對患者進行鼓勵,應細心觀察其情緒變化,多與其接觸和交談,耐心傾聽其心聲,引導患者將不良情緒向外發泄。
努力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舒適的環境、安靜的睡眠、可口的飲食等)及心理社會需求(安全、自主、被尊重、歸屬與親情等) 也是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