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淺淡中國優秀的傳統養生方法

養生是人類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因此,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養生實踐活動。 在這些原始實踐活動的基礎上, 人們不斷總結經驗, 再上升為理論, 然後再指導實踐, 逐漸形成了“養生學”。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與自然、疾病、衰老作鬥爭的實踐過程中, 通過不斷地摸索和總結, 逐漸認識了人體生命的本質和規律, 進而創立了內容豐富、內涵廣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養生學。

中國傳統養生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是研究預防疾病、保養身心、延緩衰老、強身健體的科學。

它的內容包括按摩、導引、氣功、針刺、艾灸、服氣、食餌、醫藥等。 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第八》中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 長生久視。 ”意思是說, 智者的養生之道, 必定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 以適應寒暖, 對喜怒的情緒能安然處之, 調節陰陽和剛柔。 這樣, 就可以不受內外邪氣的侵襲, 不致衰老而保持健康!我國東晉著名養生家張湛也曾指出:“養生大要, 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 ”

由此可見, 養生是一種對各種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運用, 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 如調節生活規律、改善生活環境、重視飲食宜忌、配合各種鍛煉(包括動功、導引、按蹺等),

以及使用某些藥品等方法, 涉及到醫學、營養學、生態學、社會學和體育、音樂、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內容。 現代保健理論也認為:人類的健康是由生物學特徵、生活環境、生活方式, 以及保健醫療體制構成的。 這與中國傳統養生學的觀點是基本相同的。

氣功, 古代又稱為導引、吐納、存思、內丹、禪定等等, 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功界裡也流傳著“內練精氣神, 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從某種意義上講, 氣功鍛煉的過程, 就是不斷地保精、養氣、嗇神的過程。 精、氣、神三者之間, 既相互關聯又相互促進, 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約, 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中“氣”是聯繫“形(精)”和“神”的紐帶。

精、氣、神的協調統一是健康的標準, 在習練氣功過程中, 由於心息相依、心身相應, 許多人練功後, 多有皮膚溫暖微似汗出的感覺。 一直以來, 氣功以其功效明顯、簡便易行而受到歷代養生家們的重視和廣大群眾的歡迎。 儘管功法不同, 名稱各異, 分類也不一致, 但不管哪類功法, 都是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來達到攝生預防、祛邪療疾的目的。 中國傳統氣功學, 遵循“道法自然”的規律, 以陰陽五行學說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為指導, 以“經絡論”、“氣化論”為基礎, 重視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綜合養生, 並把氣功、食餌與醫藥歸結為養生的三個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