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青鹽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1.大青鹽原名戎鹽, 《五十二病方》中已供藥用。

2.《本經》列為下品。

3.《別錄》曰:戎鹽, 一名胡鹽, 生胡鹽山, 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 北海青、南海赤。 十月采。 4.《本草經集注》曰:今戎鹽虜中甚有, 從涼州來, 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從敦煌來亦得之, 自是稀少爾。 其形作塊片, 或如雞鴨卵, 或如菱米, 色紫白, 味不甚鹹, 口嘗氣臭正如毈雞子臭者言真。 5.《綱目》曰:按《涼州異物志》

【拼音名】Dà Qīnɡ Yán

【別名】戎鹽、胡鹽、禿登鹽、陰土鹽、寒鹽、冰石、羌鹽、青鹽、岩鹽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氯化物類石鹽族礦物石鹽的結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it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一般多在6-8月進行, 自鹽湖中取出, 曬乾。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 晶體多為立方體, 集合體成疏鬆或緻密的晶粒狀和塊狀, 常因立方體的晶棱方向生長快而晶面下凹呈漏斗狀。 無色透明或呈灰色(染色質為泥質油點)、黃色(染有氫氧化鐵)、紅色(染有無水氧化鐵)、褐色或黑色(染有有機質)等, 或有藍色斑點。 條痕為白色。 具玻璃光澤, 因潮解光澤變暗或呈油質狀。 解理完全。 斷口貝殼狀。 硬度2-2.5。 相對密度2.1-2.2(實測值為2.152)。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形成於乾涸含鹽盆地和現代鹽湖中, 為鹽湖中化學沉積而成, 還包括不同地質時代沉積層中的崖(岩)鹽, 且多為原生鹽。 因常有混入物而不同于光明鹽和人工煉製的食鹽。

資源分佈:主產于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四川,

其他省區亦有產出。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單晶體呈立方體狀, 多棱, 常連結在一起, 呈不規則塊狀。 一般粒徑0.2-2.0CM。 大顆粒者可見漏斗狀生長遺跡, 呈不規則凹窩形狀。 青白色或暗白色, 半透明;脂肪樣光澤, 有的可見分佈不均勻的藍色斑點。 質硬脆, 易砸碎, 斷面潔淨, 玻璃樣光澤。 氣微, 味鹹。 (彩照26) 以顆粒大、有空洞、立方形、色暗白、潔淨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 無色透明, 多呈方形或不規則形;突起和糙面幾乎見不到(因折射率N=1.5443, 同樹膠相近)。 正交偏光間全消光;干涉色均質性;有時因應力影響可有微弱的干涉色。

【化學成份】主要為氯化鈉(NaCl)。 此外還夾雜有氯化鉀(KCl), 氯化鎂(MgCl2), 氯化鈣(CaCl2), 硫酸鎂(MgSO4), 硫酸鈣(CaSO4)和鐵(Fe)等,

其所含雜質多半是機械混入物。

【鑒別】(1)取本品約0.1g, 加水2ml, 使溶解、濾過, 濾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後, 滴加硝酸銀試液, 即生成白色凝乳狀沉澱。 分離, 沉澱加氨試液即溶解, 再加硝酸, 沉澱複生成。 (檢查氯化物)(2)取鉑絲, 用鹽酸濕潤後, 蘸取本品粉末在無色火焰中燃燒, 火焰即顯鮮黃色。 (檢查鈉鹽)

【炮製】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 貯乾燥容器內, 置乾燥處, 防潮, 防塵。

【性味】鹹;寒;無毒

【歸經】心;腎;肝;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瀉熱;涼血;明目;潤燥。 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腫痛;風眼爛弦;牙痛;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9-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注意】

水腫禁服。

1.《品匯精要》:性冷不宜多服。 2.《得配本草》:嘔吐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