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谷精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Xiǎo Gǔ Jīnɡ Cǎo

【英文名】flower of Small pipewort

【別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移星草、珍珠草、魚眼草、天星草、佛頂珠、灌耳草、翳子草、滿天星、羊殼珠、金箍棒、鼓錘草、谷星草、谷精子、耳朵刷子、挖耳朵草、衣鈕草、癩痢頭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白藥谷精草、華南谷精草和毛谷精草等帶花莖的頭狀花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 2.Eriocaulon cinereum R. Br.[E.sieboldianum Sieb.et Zucc.;E.heteranthum Benth.;E.formosanum Hayata] 3.Eriocaulon sexangulare L. [E.wallichianum Mart.] 4.Eriocaulon australe R. B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 將花莖拔出, 除凈泥雜, 曬干。

【原形態】1.谷精草 一年生草本, 呈蓮座狀。 須根多數, 細軟, 稠密。 無莖。 葉基生, 線狀披針形, 長6-20cm, 中部寬3-4mm, 基部最寬可達8mm, 先端稍鈍,

有縱脈10余條, 葉片上有縱橫脈構成的透明小方格。 花葶多數, 長短不一, 高者達30cm, 短于或較高于葉片;頭狀花序近球 形, 直徑4-6cm, 總苞片倒卵形, 長2-2.5mm, 桿黃色;花苞片倒卵形, 先端驟尖, 長約2mm, 上部密被短毛。 雄花較少, 外輪花被片合生成倒卵形苞狀, 先端3片裂, 鈍, 有短毛, 內輪花被片合生成倒圓錐狀筒形;雄蕊6, 花藥黑色, 長0.2mm;雌花多數, 生子花序周圍, 幾無花梗;外輪花被片合生成橢圓形苞狀, 內輪花被片3, 離生, 匙形, 先端有一黑色腺體, 有細長毛;雌蕊1, 子房3室, 柱頭3裂。 蒴果三棱狀球形, 長約1mm。 種子長橢圓形, 有毛茸。 花、果期7-12月。 2.白藥谷精草 本種與谷精草區別在于:葉叢生, 葉片狹線形。 頭狀花序疏松, 無白粉;雄花的萼片通常合生, 裂片背部不呈龍骨狀凸起,
花藥白色;雌花萼片2-3, 離生, 狹線開, 花瓣缺。 3.華南谷精草生于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在于:頭狀花序堅實, 被白粉;雄花的萼片與雌花的形狀相似, 均3片, 其中2片較大, 呈舟狀, 背面有翅狀的龍骨突起。 葉長6.5-15cm, 背面無毛;總花梗稍比葉長。 4.毛谷精草 本種與前三種的區別在于:葉長達60cm, 背面被長流柔毛;總花梗通常與葉等長, 稀長于葉一倍。 頭狀花序堅實, 被白粉, 干時形狀也不改變;外苞片短于花序;雄花瓣先端密被長柔毛, 有黑色腺點;雌花瓣狹線形, 較厚, 先端密被長柔毛, 下有黑色腺點。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谷精草生沼澤、溪溝和田邊陰濕處。 2.白藥谷精草生于水田、溝邊。 3.華南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溝濕地。 4.毛谷精草生于水田或溪溝濕地。

資源分布:1.谷精草分布于華東、西南及湖南、臺灣等地。 2.白藥谷精草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山西、陜西、臺灣、貴州等地。 3.華南谷精草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4.毛谷精草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

栽培要點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氣候, 忌干旱、忌嚴寒。 宜選擇水田或低濕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花葶, 曬干, 搓碎后收集種子待播。 春季, 每1hm2田或地用種子15kg左右, 均勻撒播, 播種時放于田水, 發芽出苗后灌淺水養護。

田間管理 生長期拔除雜草3-4次, 追肥至1-2次;定期灌水, 保持土壤濕潤。

【性狀】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本品為帶有花莖的頭狀花序, 多扎成小把。 全體呈淡棕色。 花莖纖細, 長14-24cm, 直徑不及1mm, 表面淡黃綠色,

有4-5條扭曲棱線, 質柔軟, 不易折斷。

頭狀花序半球形, 直徑4-5mm;底部有黃白色總苞, 總苞片膜質, 倒卵形, 緊密排列成盤狀。 小花數十朵, 灰白色, 排列甚密, 表面附有白粉。 用手搓碎花序, 可見多數黑色花藥及細小灰綠色未成熟的果實。 氣微, 味淡。 以珠(花序)大而緊、色灰白, 花莖短、色黃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①花莖表皮細胞長方形, 表面可見縱直角質層紋;氣孔類長方形, 保衛細胞長條形, 與副衛細胞相平行。 ②花莖通氣組織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 有的含細小草酸鈣棱晶或柱晶。 ③苞片表皮細胞長方形或略呈棱形。 ④花被片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 ⑤非腺毛1-4細胞, 長可達1200μm。 ③腺毛頭部1-4細胞, 單列, 長橢圓形或長條形, 長150-218μm, 腺柄單細胞,

細胞短。 ①花粉囊內壁細胞螺紋加厚。 ③花粉粒直徑約27μm, 外壁具點狀突起。 ③子房壁表皮細胞多角形, 壁呈念珠狀增厚。

【性味】辛;甘;平

【歸經】胃;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熱;明目退翳。 主目赤翳障;羞明流淚;雀目;頭痛;鼻淵;喉痹;牙痛及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煎湯外洗;或燒存性, 研末外撒;或為末吹鼻、燒煙熏鼻。

【注意】血虛目疾慎服;忌用鐵器煎藥。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花序或全草:味辛、甘、性微溫。 有明目退翳、止痛功能。 用于結膜炎、咽喉腫痛、牙痛、感冒發熱、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